Page 93 - 2023年第54卷第11期
P. 93
加比率分别为 1.09%、0.55%、0.34%,1.16%、0.59%、0.37%和 1.22%、0.61%、0.39%。P = 20对城
市内涝来说,是一个节点重现期。
图 13 动态规划前后改造面积与内涝积水关系
当降雨重现期相同时,随着动态规划面积占比的增加,改 表 4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拟合
造后内涝增加比率较改造前明显增大,通过拟合曲线发现(图 13 曲线函数关系式
2
(b)),均符合非线性变化趋势(y = ax+ bx + c),见表 4。由拟合 降雨重现期 函数关系式
2
曲线函数关系式发现: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a、b、c这 3个 P = 5a y = 16.753x+ 0.1911x + 6 × 10 - 5
2
常数值均逐渐增大。通过评定不同扩建面积在不同降雨重现期 P = 10a y = 42 .099x+ 0 .8764x + 2 × 10 - 4
2
P = 20a y = 56 .375x+ 1 .4385x + 2 × 10 - 4
情况下的内涝积水量和积水区域分布情况,可初步预测城市边
2
P = 50a y = 66 .835x+ 1 .5144x + 3 × 10 - 4
缘区居民用地扩建面积对整体的积涝影响,并评估方案可行性。
2
P = 100a y = 67 .261x+ 1 .6421x + 3 × 10 - 4
3.3.2 降雨径流控制率对比 降雨径流控制率 [25] 可通过统计获
2
P = 200a y = 84.562x+ 1.6000x + 6 × 10 - 4
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 Q i
β=1- i (9)
R×A ×10
2
3
式中:β 为降雨径流控制率;Q为排水分区第 i个排口的累计外排量,m ;R为场次累计降雨量,mm;
i
3
A 为排水分区面积,hm 。根据耦合管网模块的高效高精度城市雨洪模型,外排水量通过管网排口获得。
2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降雨径流控制率计算结果见表 5。由表 5可知:当降雨重现期 P = 1时,动态
规划面积占比对径流控制率无影响,均为 82.75%。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5 ≤P ≤200),径流控制率
逐渐变小,B1、C1、C2和 C3的径流控制率变化分别为 87.75%~53.01%、75.62%~52.91%、75.62%~
52.97%和 75.63%~52.99%,符合客观规律,即降雨重现期越大,降雨径流控制率越小。而同一降雨
重现期情况下,径流控制率基本呈现 B1>C3>C2>C1的趋势,即规划居民用地占比越大,对降雨径流
控制率的影响越小。
4 讨论
4.1 老城改造 雨污分流改造在老城改造中具有积极响应。峰现时刻 t = 4500s 时,地表积涝水量呈
N1>N2 = N3的趋势,当 4500s<t<14400s时,均呈现 N1>N2>N3的趋势。这是因为 N1改造片区区域
较小,居民用地占比少,改造对整体影响效果受限。而 N2改造片区约为 N1改造片区面积的 2倍,且
基本为居民用地,属于成熟城市区域,原状内涝压力大,改造后雨水在泵站作用下汇入雨水渠道,排
入就近水系,缓解地表内涝压力,因此在不同降雨重现期情况下,N2较 N1地表积涝水量均有大幅度
降低。N3改造由 N1和 N2改造合成,以西夏区南部宝湖南路为分界线,整体南部区域均进行雨污分
流改造,较 N1和 N2单一改造效果更为显著。但由于 N1部分对整体影响小,且峰值时刻管网基本满
3
— 1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