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10

智能振冲控制模型核心是基于振冲工作状态 S= (I,T,Q,D,v,t ),结合当前地层参数 G=
                                                            t                    vib
              ( ρ ,n,w,f)和施工参数 C = (I ,t,T ,D ),决策下一步的动作 A = (a,a,a),如式(2)
                          ak                vib  v   min  len                    t + 1  I  Q   D
              所示。
                                                    A = Γ (S C,G)                                       (2)
                                                      t + 1
                                                             t
              式中:A = (a,a,a)为决策向量,包括电流决策 a,填料量决策 a和深度决策 a;S= (I,T,
                      t + 1  I  Q   D                             I              Q            D   t
              Q,D,v,t )为振冲工作状态向量,包括电流 I,拉力 T,填料量 Q,深度 D,速度 v和留振时间 t ;
                                                                                                        vib
                         vib
              C = (I ,t,T ,D )为施工参数向量,包括加密电流 I ,留振时间 t,最小牵引力 T 和加密段
                                                                   vib
                            min
                   vib
                                 len
                                                                                 v
                                                                                                min
                        v
              长度 D ;G为地层参数向量,包括土体密度 ρ ,孔隙率 n,含水率 w和承载力特征值 f;Γ为状态转
                    len                                                                      ak
              移函数,可根据振冲工作状态和施工控制参数生成决策。
              3.2 实时联动控制方法
                  (1)造孔控制。智能振冲控制策略是保证施工自动化控制的关键。造孔控制策略要点为保证成孔
              质量,包括深度、倾斜度和孔内阻力。终孔标准是保证成孔深度的关键,针对深厚覆盖层,造孔至良
              好持力层后,造孔速度会由于地层力学性质的提高而降低,因此,终孔标准可根据地勘揭示的地层分
              界和造孔速度综合判断。拉力- 深度联动是控制成孔倾斜度的关键,实时感知牵引力并调节造孔速度
              以保证牵引力处于工作区间。孔内阻力可依据振冲器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和电流的情况判断,孔内阻力
              过大时要进行清孔,清孔时先控制振冲器降至孔底,然后分段或缓慢连续上升。
                  ( 2)制桩控制。制桩阶段控制策略要点为按照加密段长度,逐段进行密实直到成桩。根据智能振
              冲控制模型,将振冲器上提- 补料- 反插- 留振全过程划分为 A - B - C - D - E - F - G七个阶段,分别对应不
              同的制桩状态,如表 2所示。E、F、G三个阶段为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发异常工况,与 A、
              B、C、D四个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制桩过程。当覆盖层中土体分层情况较复杂时,对于力学性质变化
              不大的情况,施工参数不用针对性的调整,针对显著的地层变化,会根据地质勘测揭示的地层信息,
              在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的施工控制参数。
                  ( 3)安全控制。安全策略是智能施工的前提和保障。振冲器上提时可能超过吊车负荷,易发生安
              全事故。通过实时监测钢丝绳拉力对翻车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吊车处于本质安全状态,若出现牵
              引力传感器脱机、故障或数据有明显异常等情况时,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检修以保证安全。


              4 一体化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与振冲装备


              4.1 云 - 边 - 端架构  一体化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工作模式采用 “云 - 边 - 端” 架构,如图 6所示。
              “云” 提供数据库、云计算等支撑;“边” 包括智能振冲施工交互软件、填料系统、升降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端” 包括各类传感器、终端显示设备等。智能振冲施工交互软件通过协议与云端相
              连,将实时数据与施工结果上传至云平台,“云” 端将相关数据处理、计算、存储、展示并应用。
                  一体化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可分为数据采集层、中间件、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低代码平台和应
              用层。数据采集层能够收集多源异构数据,包括手工录入、手工台帐、第三方数据集成等。中间件包
              括消息队列、时序大数据、缓存等,消息队列用于连接各分布式软件组件及接入物联网设备,时序大
              数据库采用清华大学开发的 ApacheIoTDB              [20] ,可满足复杂工业场景下时间序列管理与分析的核心需
              求,缓存采用工业主流标准的 Redis。数据中台基于元数据、知识库、模型库等构建统一对外服务能
              力。业务中台提供各种功能与应用支撑,实现数据与应用的无缝对接。低代码平台实现个性化定制表
              单、流程以及数据报表。应用层主要分为质量管理 APP、三维展示大屏以及集成到其它系统中。
              4.2 工作平台 一体化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可视化和质量管理等。数据管理
              实现了振冲全过程数据,包括桩基本信息、地勘资料、人员信息等历史性数据及施工实时感知数据的
              收集、整理、检索与可视化。通过明确振冲碎石桩质量管理相关的数据流、算法流、质量流和人员
              流,得到数据来源、算法 和质 量管 理 用 途,实 现 了 振 冲 质 量 多 维 多 源 数 据 的 采 集 和 多 单 位 数 据 的
              接入。

                     9
                —  1 3 8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