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125
图 9 关洲植被频率特征(1986—2002年)
图 10 突起洲植被频率特征(1986—2002年)
4.4 植被频率对淹没频率的响应关系分析
4.4.1 植被频率对淹没频率的响应关系特征 根据各像元的植被频率 VF和淹没频率 FF,绘制两个洲
滩所有像元的 VF - FF散点分布如图 11(a)所示。由图可见,散点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但也呈现了聚
集状的倒 “ S” 型分布,并在 5%≤FF ≤30%区间内 VF急剧下降。为进一步反映 VF的频率特征,在
图 11(b)中对 VF分级并绘制各级 FF下的 VF核密度分布,由图可见:在小于 10%淹没频率区间内植被
频率分布呈正偏态,其峰值大于 80%;在 10%~20%淹没频率区间内,植被频率随机性增强,但仍具有
明显峰值,且峰值大于 50%;当淹没频率大于 20%后,淹没频率主峰值迅速下移至 10%以下。以上特征
说明,每级淹没频率下的植被频率核密度曲线具有显著峰值,数据集中趋势明显,淹没频率是植被频率变
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两个洲滩区域各个淹没频率区间内曲线峰值的位置近似性,说明两个洲滩的 VF - FF
之间具有共性的响应关系。图 11(b)反映出植被频率在淹没频率大于 20%之后急剧衰减的特点,与洞庭
湖、鄱阳湖区等其他区域已有认识 [7,12,35] 是一致的。显然,植被频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文特征而非洲
滩类型、基质组成等其他因素,图 11中反映的规律虽然基于两个洲滩,但具有一定普适性。
需注意的是,图 11中各级淹没频率下植被频率都显示出随机性,说明其他因素也会对植被频率产生
影响。具体而言,关洲位于沙卵石河段,滩面低平且稳定,仅尾部存在上覆黏性颗粒的沙质高滩,高滩
与低滩之间地形坡度大,该特点导致淹没频率大于 20%后植被频率发生 “断崖式” 下降(图 11(b))。突
起洲位于纯沙质河段,由低滩至高滩地形平滑过渡,植被频率的随机性要大于关洲。
图 11 两个洲滩的 FF - VF关系
— 2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