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83

3
              局等受到影响。例如北京市从 2006年开始,利用 5年时间将年用水量高达 5000多万 m 的首钢搬迁至
              唐山市沿海地区,以缓解北京市紧张的用水形势。河北省近些年农业播种面积持续缩减,2019年较
              2000年减少了 10%。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供需失衡采取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
                  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自然水系统严重受损。由于自然水系统通量大幅度降低,导致自然河湖面积
              萎缩严重,水生生物生境遭到破坏,河流流量、流速显著下降,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而社会水系统排
              放量增加也会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规模通水前,京津冀地区 55条主要河流中,
              年均断流 166天,断流河段长度占 39%;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北大港、南大港、团泊洼等主要
              湖泊面积较 1950年代减少了 70%,河湖生物栖息地大量丧失;入海水量仅为 1960年代的 1?3,河口
              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地下水累计超采超过 1500亿 m                      3[45] 。


              3 缺水胁迫区水系统多稳态演进模式与特征


              3.1 水系统多稳态演进模式 缺水胁迫区水系统存在非稳态和稳态之间交替演进的规律。水系统稳态
              是指水系统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自然水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经济社会
              得以平稳和可持续发展。与稳态相对的,则是非稳态,是指由于自身内部要素的变化或者受到外部的
              扰动影响,在强烈竞争和深度耦合作用下,水系统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呈现失衡或者非健康的状
              态,自然水系统受到损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发生系统失衡现象。
                  多稳态则是指特定条件下,水系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多种组成、结构和功能完全不同的稳定状
              态。随着外因与内在条件的变化,水系统呈现多稳态演进特征,即稳态与非稳态演变转换发生,并伴
              随着经济社会从低阶向高阶的发展。缺水胁迫区水系统多稳态演进过程如图 2所示,图中纵坐标分别
              反映了自然水循环通量和社会水循环通量的变化情况,假定水系统初始处于稳态 A点,则整个水系统
              呈现稳态- 非稳态- 稳态交替演进的过程。

























                                              图 2 缺水胁迫区水系统多稳态演进过程

                  (1)稳态下降过程(曲线 ABC)。在水系统未受到资源约束情景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水循
              环通量逐渐增加,自然和社会水循环耦合不断增强,自然水循环通量逐渐被挤占,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开始下降( A′B′C′),但仍处于生态系统健康红线范围之内,即此时可以维持河湖生态水量和健康地下
              水位。当社会水循环通量达到本地资源承载红线约束时( C、C′点),即经济社会用水量达到本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水系统进入稳态和非稳态临界点。
                  ( 2)失稳破坏过程(曲线 CD)。在水系统进入临界点 C点后,受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扩大影响,社
              会水循环通量进一步增长,逐渐超出本地资源承载能力,将出现社会供需失衡,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将
              会遭受破坏,出现生态系统失衡,如图中橙色区域所示,整个水系统呈现失稳破坏状态。而地下水位

                                                                                                —  2 0 5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