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82
在空间上重新分配。社会水系统由社会水循环及其驱动的经济社会子系统构成。社会水循环是指水分
在经济社会系统中调蓄、输配、用耗、排放、回用等过程,是为实现水的特定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赋
存、运移和转化的过程。经济社会是社会水循环的驱动因素,直接影响到自然水系统与社会水系统的
相互关系,以至演进过程与规律。
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水资源 “取用” 和
“退排” 过程,实现自然水系统和社会水系统相互耦合;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水资
源支撑,经济社会内部不同行业和区域也有各自水资源需求,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自然水循环过程为
生态环境提供物质支撑,而社会水循环受经济社会驱动,直接影响着自然水循环过程,过度 “取用” 和
“退排” 水资源也会破坏自然水循环过程,影响自然水循环服务功能,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2.2 缺水胁迫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健康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随着社会水系统通量不断增
大,如果接近甚至超过自然水系统的更新能力和承载范围,将会对生态环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相比
于一般缺水地区,缺水胁迫区因水资源严重透支带来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受损等问题,进
而抑制以水为支撑的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呈现显著的缺水胁迫现象。缺水胁迫的根本原因是外界条件变
化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过程,导致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水资源供应不足,造成水资源各项服务功能发生
退化或受到损害。引起缺水胁迫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
变化使得水资源服务功能下降,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枯水和自然灾害等;人类活动因素则是由于人类活
动导致水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资源衰减、经济社会水资源需求、水资源开发
利用能力、节水技术水平、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引调水能力变化等。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典
型的缺水胁迫区,以不到全国 1%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 8%的人口、8.2%的灌溉面积和 8.5%的经济
量 [44] 。由于长期受缺水胁迫,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扰动最强烈、水资源
承载压力最大、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导致
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5] 。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开展水系统优化调控与水网工程
布局既是支撑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也可为其他缺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和政策借鉴。
2.3 缺水胁迫区水系统特点 在自然和社会双重作用下,缺水胁迫区水系统呈现深度耦合、强烈竞争
和系统失衡三大现象。(1)深度耦合,反映了缺水胁迫区各子系统之间的深度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对水
的依赖性增强,自然水系统与社会水系统交互通量越来越大,存在频繁且紧密的物质信息交换,大部分
自然水循环通量被引入到社会水系统,河湖水系水量主要来自于社会水系统排水过程。核心判别指标是
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例如京津冀地区,本底水资源有限,经济社会用水需求规模大,水资源开发利用
率甚至超过 100% [34] 。(2)强烈竞争,反映了缺水胁迫区用水的主要矛盾。由于水资源有限,社会水系统
内部各区域和各行业之间存在强烈用水竞争,例如北京市密云水库,兴建之初供京津冀两市一省经济社
会用水,1982年起,由于北京市用水紧张,停止向天津、河北供水,仅供北京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对于
缺水胁迫区,用水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水系统内部,还体现在自然与社会水系统之间的强烈竞争,通过
超采地下水、挤占河湖生态用水,增加社会水系统通量,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系统失衡,反映了
深度耦合和强烈竞争的无序调控结果,表现在水循环失衡、供需失衡和生态失衡三个方面。水循环失衡主
要体现在自然水系统水文过程紊乱,主要表征有:一是强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条件,影响降水产流过程,
导致降水产流能力降低。二是大量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建设,阻碍河道汇流过程,显著降低了河流的纵
向连通性,导致河网的片段化和破碎化,甚至断流干涸。三是地下水持续超采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包气带厚度显著增加,使得地下水与河流的纵向联系丧失,并大大延长了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补给路径
和时间,减少了降水入渗补给量。四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了地下水流场
紊乱,导致原本沿地形从上游流向下游的地下水,形成了围绕局地开采漏斗的汇流过程 [39] 。
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系统受到缺水胁迫。由于水利工程能力显著增强,破坏性缺水问题
得到大幅度缓解,但是隐形的发展约束型缺水突出,集中表现在城市人口、灌溉面积、产业选择与布
4
—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