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36

图 8 蓄滞洪工程建设前后 50年一遇设计暴雨工况下寮步河沿程设计水位变化情况


























                                            图 9 生态园片区 50年一遇内涝积水水深分布图
              4.5 水环境协同 生态园片区开发及三角洲滞洪区的建设为解决寒溪河左岸寮步镇等老城区长期对寒
              溪河的污染问题提供了契机。根据水系统规划,与三角洲蓄洪区同步建设寮步河河口人工湿地,用于
              处理寮步河沿线合流制溢流污水及上游污水处理厂尾水,以有效控制进入寒溪河干流的污染负荷。本
              研究中,依托城镇- 流域水系统耦合模型,以寮步河河口新挖调蓄湖水质作为目标约束,系统论证人
              工湿地建设规模和处理标准,并将人工湿地用地要求反馈至生态园城市用地规划,有力地保障了流域
              重大水环境设施建设落地(图 10)。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在不实施人工湿地建设前,旱季流域北部污水处理厂尾水(一级 A)及雨季面源污
              染、合流制溢流污染通过寮步河排入调蓄湖,调蓄湖氨氮年平均浓度为 3.3mg?L,水质为劣Ⅴ类。对比分析
              调蓄湖水质在人工湿地建设实施前后的水质情况,结果表明(图 11),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后,调蓄湖污染物
              浓度明显降低,氨氮平均浓度由 3.3降低到 1.2mg?L,调蓄湖水质满足Ⅳ类要求的天数约为 270d,占比约
              74%,水质为Ⅴ类天数约 62d,占比约 17%,水质为劣Ⅴ类天数约 33d,占比约 9%。
              4.6 水资源利用协同 按照东莞市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要求, “十四五” 期间寒溪河流域年均用水总
                                 3
              规模不超过 3.6亿 m 。为节约水资源,水系统规划在对生态园及周边镇再生水利用潜力进行调查评估的
              基础上,与城市规划用地布局方案协同,规划建设了珠三角地区处理规模最大的燕岭人工湿地(10万 t?d),
              在消减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负荷的同时,将湿地出水用于流域内河渠生态补水、市政杂用、工业冷却
                                                 3
                                                                            3
              等,实现再生水利用规模达 3015万 m ?a,自来水代替量约 100万 m ?a。
              5 结论与展望


                  只有对流域治理与城镇发展进行统筹,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水系统是联系

                —  2 8  —
                     4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