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41
等 [19] 提出了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应对暴雨能力的 “不积水” “不内涝”“不失防” 三个阈值。许静
等 [20] 分析了 2007年济南 “7.18” 暴雨洪水灾害,指出降水强度、地形环境、泄洪能力以及发生时间
是造成当地严重洪灾主因,提出建立城市防洪体系的对策。顾孝天等 [21] 认为 2012年北京 “7.21” 暴
雨洪灾主要归因于降雨 量 大、局 部 地 势 低 洼、排 洪 不 畅 以 及 监 管 不 力 等。侯 精 明 等 [22] 分 析 西 安 市
2020年 7月暴雨,发现特殊气象、下垫面变化、排水设施不足易造成城市内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会在城市内遗留各种洪水信息,及时开展洪痕信息调查能够了解城市雨洪汇
流特征,认识城市水系与城市内涝形成、发展的关系,对厘清城市暴雨致灾机理与灾害链具有重要意
义。贾杰等 [23] 通过调查拱坝河雨洪资料推算了暴雨洪水的演进特性,孙翔 [24] 通过茅洲河流域洪痕调
查认为应抓紧时机尽早调查并建议规范洪痕量测技术;周明等 [25] 在辽河洪痕调查研究中指出要及时调
查与正确布点,调查洪痕应进行质量分析保证数据可信度。日本灾害学者 MATSUMOTO等 [26 - 27] 通过
实地测量与受损区居民调查确定溃坝洪水影响范围,指出排水系统与河湖容量对于缓解城市雨洪非常
重要。城市雨洪与河流洪水的形成、演化差异很大,雨洪信息受城市建筑及生活的影响。当前城市雨
洪信息调查方法还没有相应规范,有关城市新开发区水系、道路与雨洪传播的关系研究还不多见,因
此开展城市雨洪信息调查与研究意义重大。
2021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是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过程,市区累计降雨 500~700mm,小时雨强
最高达 202mm(20日 16时),单日最大降雨量 624.1mm,接近年平均降雨量 640.8mm [28] 。地势相对
平坦的市区一方面承纳当地特大暴雨,还要承接上游丘陵区水库的暴雨泄洪,形成市区雨、洪叠加与
河流高水位顶托的复 杂 局 面,导 致 城 区 严 重 积 涝。凶 猛 的 雨 洪 造 成 人 员 伤 亡、财 产 损 失、设 施 破
坏 [29] ,城市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30] ,在城市雨洪灾害中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城市雨洪的随机性与突发性使得雨洪水位、流速的实时测取十分困难,雨洪高水位停留时间短、
洪痕一般较浅且易被清洗,在城市内涝重灾区雨洪实测数据尤为匮缺,因此城市雨洪信息的及时补遗
与科学调查十分必要。本文基于 2021年郑州 “7.20” 极端暴雨之后于 7月 24—26日在城市新区组织
的洪痕调查等信息,探索城市雨洪调查的适宜方法与数据处理程序;利用调查雨洪数据与水动力数值
模拟分析新开发区雨洪产汇流特性及街区行洪与淹没特征;进一步分析区域管网与河湖水系特点,探
讨特大雨洪在城市形成局部严重内涝的原因与致灾机理。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北方城市雨洪传播、致
灾特点,可为城市雨洪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2 调查研究
2.1 调查研究目的 城市新开发区改变了自然地形与下垫面条件,导致大暴雨时各街区坡面汇流快速
进入街道,形成城市雨洪特有的传播通道;城市雨洪具有发生快、传播快、洪水信息难保存的特点。
郑州 “7.20” 特大暴雨期间就有许多通信及水情监测设施被破坏,使得城市雨洪形成、传播等重要实
时监测信息大量缺失,因此必须及时开展雨洪洪痕信息补救性调查。调查研究首先要探索城市雨洪信
息特点及调查方法,然后借助洪痕调查数据研究新开发区雨洪传播特征和严重积涝原因。
2.2 调查研究对象 郑州市地处丘陵与平原过渡带,虽河渠众多但比降较平缓、泄洪不畅是其地理环
境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城区规模快速扩张,城市水系及排水设施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尚显不足。其中
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就是 “ 7.20” 雨洪淹没影响比较严重的城市新开发区,故选作雨洪信息重点
调查研究对象。该区地处郑州市东北隅低洼区,周边地理环境与河湖分布见图 1。区域内有北龙湖、
龙子湖与象湖,西北部有魏河与贾鲁河来流,西南部有东风渠(七里河)环绕,设计的河湖水系及排水
管网构成该区错综复杂的汇流排洪系统。调查区域中心为龙子湖及湖心岛,区域内街区道路为环湖径
2
向布局;龙子湖常水位面积约 91.4万 m ,通过退水渠与南部东风渠连接。沿湖外围环绕分布 12所高
等院校及附属居民社区,主要调查龙子湖公园、环湖高校校区及区域内主要道路两侧,调查区最大半
径 5.6km,涉及道路总长约 13km;另外根据雨洪传播特点,调查范围还延伸涉及陇海路以北、北三
环以南、中州大道以东、东四环以西的郑东新区范围。
— 2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