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46
图 6 社区道路各测点洪痕相对淹没深度分布
4.2 特大暴雨形成的城市道路雨洪汇流特性分析
4.2.1 道路雨洪的形成及传播特征 城市密集建筑使
区域下垫面渗透性降低,暴雨快速形成坡面径流,并
在街区内沿阻力最小途径汇流入道路;相较于过流边
界复杂、易阻滞水流的建筑群,肤面阻力小的通畅街
道自然就成为城市雨洪主要行洪通道网。可见作为城
市行洪边界条件的道路对雨洪演进特征及淹没分布均
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表明:①城市雨洪形成速度很
快。从当日雨强突增(14时)到汇流形成严重积涝的雨
图 7 调查区内雨洪水深柱状分布图
洪( 16时)仅用时 2h。调查区淹没水位的雨水位峰值
滞后降雨峰值 2~3h,反映城市雨洪快速形成、峰值滞后的过程特征;②城市雨洪主要沿道路传播。
道路成为城市雨洪传播明渠,低洼道路交汇处成为雨洪积滞点。图 4中红色箭头标识龙子湖南路与明
理路路面高程沿程下降,形成雨洪沿道路自南向北、自西向东汇聚的演进趋势。由上述分析可知,城
市雨洪演进规律、淹没分布与道路路网特征存在密切的关联。
4.2.2 道路雨洪汇流水动力特性 短时段内,沿道路传播的雨洪可近似为宽浅明渠非均匀渐变流,雨
洪流速取决于道路坡降和沿程阻力条件。
(1)道路雨洪的流动特性:特大暴雨期间很难实时测取道路雨洪流速,主要利用有视频监控路段
记录的雨洪传播视频,采用水面浮标法对视频进行图像识别分析,记录浮标通过设定上下游断面的时
间,应用式( 1)计算雨洪表面流速 u,再依明渠流速分布规律(式(2))换算成垂线平均流速 v。
s m
L
u= (1)
s
Δ t
式中:L为浮标从上断面到下断面的距离,m;Δ t为浮标从上断面到下断面的时间,s。
H
1 y k u s
v = ∫ ( ) dy = =β u (2)
u
m s s
H H k+1
0
式中:H为明渠水深,m;k为指数型流速分布的指数因子,一般浅水紊流取 1?8~1?9;β = 1? (k + 1 )。
本文选取 “7.20” 暴雨当日 18时明理路某处雨洪视频进行运动粒子图像解析,由式(1)得到当
时道路雨洪表面流速 u为 1.1m?s,经式(2)换算成垂线平均流速约 1.0m?s。说明当时主要行洪道
s
路上雨洪传播非常迅疾,坡面径流沿社区道路快速向低洼处汇集,形成如明理路口那样局部严重积
水区。
(2)道路雨洪的阻力特征:雨洪路面阻力参数可根据宽浅明渠 Chezy公式,利用实测道路水深 H、
底坡 i与道路雨洪流速 v,反推雨洪糙率 n;假定水力半径 R ≈H,比降 J与底坡 i近似相等,则:
m r
2?3 1?2
H i
n= (3)
r
v
m
雨洪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水深小于人行道路沿时,道路肤面阻力很小,根据实测水深、流速等数
4
—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