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21
图 7 2011—2015年放水河渡槽冬季观测的流量、水位、流速和水温(虚线为每 6h值,实线为日均值)
- 21.9℃,为同期最低,但 1月累计负积温最低为 2016年,达到 - 140.9℃(2021年为 - 85.1℃),对应
2016年 1月局部出现冰塞。结合冰厚估算的经典度日法可知,中线干渠冬季累计负积温是冰情强弱的
关键判断指标 [34 - 35] 。图 8(b)观测的风速结果表明,七里河倒虹吸以北的中线干渠冬季多年平均风速
为 1.2m?s,最大日均风速约 5.0m?s,对应的均方差为 0.6m?s。需要指出的是,2015—2016年冬季平
均风速为 2.1m?s,较正常年份高 75%。风速越大,对应的冬季水体蒸发失热和水气热传导通量越大,
干渠沿程水温降低速率也越大。可见冬季风速、输水流量和累计负积温的综合作用是导致 2015—2016
年中线干渠冰塞的原因,而累计负积温偏低是主因,冬季大的风速导致渠道水体更快的失热和产冰,
也不容忽视。
图 8(c)中干渠 4个测点冬季相对湿度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一致,七里河倒虹吸以北干渠平均相对
湿度为 52%,均方差 19%,多年平均最低相对湿度 10%,表明相对湿度对水温冰情的影响较小。图 8
(d)显示,4个测站冬季平均气压为 1021.0hPa,均方差 6.7hPa,年际波动幅度小于 2%,其对水温冰
情的影响也较小,结果与 2011—2015年观测分析一致。图 8(e)中 4个典型测站冬季土温变化结果显
示,各测站地下 40cm处土温冬季先减小后增加,最低土温出现在 1月中旬至 2月初,其主要受冬季
气温或累计负积温的影响。7个冬季的观测均表明,漕河渡槽的土温最低,七里河倒虹吸的土温最高,
这主要因为漕河渡槽附近渠池多为填方土体,且位于风口,冬季土体失热快,而七里河地处偏南端,
气温较其它测站高。可见最低土温也是低气温的一个指示性参数。
4个典型测站 2015—2022年冬季日均水温分布如图 8(f)所示。空间上,干渠水温由南向北逐渐降
低,主要是受冬季低气温影响,水体沿程失热。时间上,各渠池水温总体先下降后回升,水温在 1月中
旬至 2月中旬达到最低,与冰塞风险期一致。2016年滹沱河倒虹吸以北的渠池水温均降至 0℃左右,为
7个冬季最低,该年度多渠池发生了冰情;2022年京石段干渠水温均高于 3.0℃,该年度未形成连续冰
盖。这也反映出水温是各渠池冰凌生消与否的关键因子,其变化过程与输水流量和累计负积温密切相关。
图 9给出了中线干渠 4个典型测站 2015—2022年冬季流量、水位变化过程。其中,2019—2020
年惠南庄泵站正常停水检修。干渠沿程分水,由南向北流量梯级减小,2016年 1月下旬漕河渡槽和滹
沱河渡槽出现流量突增,与当年多渠段的冰塞过程有关。漕河渡槽冬季平均流速为 0.69m?s,高流速
低气温下渡槽虽不会形成冰盖,但会产生流冰,对下游岗头产生冰塞威胁。此外,中线干渠关键渠池
冰塞的形成与热力因素、水动力条件和渠池地形特征密切相关,弯道、收缩断面和水工建筑物影响的
渠池易导致断面输冰能力降低。7个冬季滹沱河渠段、漕河渡槽、北拒马河渠段平均流量分别为 64.7、
3
50.7和 25.6m ?s,分别占设计流量的 38.0%、40.6%和 42.7%。作为对比,北拒马河渠段 2015—2016
年冬季流量为设计值的 61.4%,较其它年份偏高,断面弗劳德数为 0.085,也高于水力加厚的临界值,
在现有渠道拦冰索拦冰能力下,一旦寒潮来临产冰量突增,极易迅速堆积发生冰塞事故。
— 3 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