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23
3 中线工程水温冰情特征规律
3.1 水温特征规律 为分析寒潮与累计负积温对水温和冰情的影响,图 10给出了保定气象站 1956—
2021年的 12月—次年 2月冬季 3个月的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和最低寒潮 7日的平均气温,保定对应
中线干渠的桩号约为 1100km。近 65年保定气象站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现升高趋势,从- 4.0℃升至- 1.5℃,
与中线干渠气候变暖总体趋势一致。2015—2016年中线大范围冰塞对应的冬季平均气温为 - 1.6℃,
对应重现期 2年;1月平均气温- 4.9℃,对应 7年一遇冷冬;最低寒潮 7日平均气温- 7.4℃,为 3年
一遇寒潮。2020—2021年冬季中线无冰塞,冬季平均气温 - 1.7℃,而 1月平均气温 - 3.8℃,对应 3
年一遇冷冬,寒潮平均气温- 7.5℃。对比可知,2015—2016年冰塞对应的冬季平均气温为 2年一遇,
而 1月累计负积温比 2020—2021年低,为 7年一遇,重现期更长。进入冬季后,中线干渠水体持续失
热,如 1月累计负积温较低,极端突发寒潮易导致降温并大量产冰,叠加大流量高弗劳德数条件易引
发类似 2015—2016年局部冰塞的情况。这表明中线干渠 1月累计负积温比冬季平均气温对水温的衰减
影响更大,更能作为冰塞发生与否的指标。
图 11对比分析了滹沱河倒虹吸 2017—2018年和 2019—2020年两个冬季的水温、气温和流量过程。
3
结果显示,1月中旬前的两个冬季气温相似,2017—2018年输水流量为 49.2m ?s,比 2019—2020年偏低
10.8%,对应前者水温比后者低 1.5℃。2017—2018年的 2—3月水温比 2019—2020年同期偏低更多,超
过 2.5℃,主要是因为前者气温更低,且输水流量更小。因此,中线干渠水温由南向北递减,气温越低
水温下降越快,而冬季输水流量越大,沿程水温则下降越慢,这与杨开林等 [22] 的研究结果一致。
图 10 中线桩号 1100km保定气象站 1956—2021年 图 11 滹沱河倒虹吸两个冬季实测水温、
冬季月平均及最低寒潮 7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流量对比
自然河流湍流强度大,水体混合均匀,一般水温分层不明显,水温降至 0℃后开始产冰 [35] 。中线
干渠冬季目前采用小流量、高水位运行方式,各渠池冰期闸门开度较小,因此可判断局部断面水温存
在一定的分层现象,一般岸边和表面水温略低于主流区水温,如图 12所示。该处水温观测设置在北
拒马河渠池。沿断面取 12条测线,每条测线每隔 0.3m布置一个测点,各测点平均值计算的断面平均
水温为 0.25℃,岸边和水面附近水温接近 0℃时断面已出现薄冰盖。综合其他断面观测结果发现,日
均气温转负后,当断面平均水温降至 2.5℃时,干渠可出现岸冰;水温降至 1.0℃时,干渠表面可出
现流冰;当水温进一步降至 0.25℃时,可形成冰盖。上述形成条件也与负气温强度有关,这也表明小
流量输水渠道水温可能出现分层,若增大输水流量可以增加水流紊动掺混强度,打破分层现象,有助
于断面整体平均水温的提升。
3.2 冰情分布及防凌重点区域 表 1统计了中线工程连续 12个冬季的冰情时空分布。多年平均初冰
日期为 12月 16日,前后波动约 9d;多年平均终冰日期为 2月 19日,前后波动约 9d;平均冰期时长
65d,均方差 12d。多年平均岸冰为主的渠长 198km,流冰和冰盖影响渠长 187km,平均冰厚 15cm。
结合 11年来冬季调度和沿线气温、水温分析,中线干渠冰凌风险期为 1月中旬至 2月中旬,该时间段
— 3 9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