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7
约为 7d;对于峰型肥胖的 1982年双峰型洪水及 1954年多峰型洪水,调洪时段约为 15d。为此,设计
洪水过程线计算,1981年型 1000年一遇洪水,按 1、7d洪量同频率放大。1982年型 1000年一遇洪
水,按 1、7、15d洪量同频率放大。1954年型 1000年一遇洪水,按 7、15d洪量同频率放大。
2.3 三峡水库特征水位设置 1984年 4月 5日国务院以(1984)国函字第 57号文,原则批准了 “三峡
工程按正常蓄水位 150m、坝顶高 175m设计” 的可行性报告。1986年国务院要求对三峡工程重新论
证,对三峡正常蓄水位从工程综合利用、重庆 - 宜昌河段开发方式、淹没问题、泥沙问题、经济问题
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论证 [6] 。
(1)正常蓄水位。水库淹没与移民是确定设计正常蓄水位的决定性因素,泥沙淤积则是确定汛限水
位的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各方面要求,当时拟定了 150、160、170和 180m 四个正常蓄水位方案,另外
考虑到减少移民、降低工程初期投资、减缓移民强度过于集中的压力等因素,还拟定了重庆至三峡坝址
二级开发方案及一次建成分期蓄水方案。经反复比较论证,最终推荐 175m为正常蓄水位方案。
(2)汛限水位。汛限水位选择除了考虑与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外,还与泥沙淤积、水库淹没等因
素有关。在防洪方面,汛限水位越低,防洪库容越大,对防洪越有利。以汛限水位 140、145、150m三
3
个方案比较,汛限水位每降低 5m,约可增加 25亿 m 防洪库容。145m方案可把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从
10~20年一遇提高到 100年一遇 [7] 。本着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并慎重对待泥沙淤积问题,以减
少泥沙淤积对重庆港影响,减轻整治难度,同时考虑水库回蓄的保证性,三峡水库汛限水位选为 145m。
3 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案变化调整
3.1 三峡水库调度原则和方案
(1)三峡水库调度的原则 [7] 。水库调度运用要兼顾防洪、发电、航运和排沙要求,协调好防洪与
兴利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在汛期,发电与防洪、排沙在水库运用上存在一定矛
盾,应以防洪与排沙为主,发电服从防洪与排沙;在枯水期,发电与航运以及航运对大坝上下游的不
同要求之间都有一定矛盾,在拟定枯水期水库调度方式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
(2)三峡水库调度方式。在汛期 6—9月,水库一般维持在汛限水位运行,以保留防洪库容,同时
按航运要求调度。从 10月初开始蓄水,次年 4月底库水位可消落到最低消落水位。
( 3)三峡水库初步设计确定运行方式为 “蓄清排浑”,即 175 - 155 - 145m方案,既能长期保留大部
分有效库容,又不影响工程的综合效益。“蓄清排浑”的运用能减少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量。175m正
常蓄水位方案运用 100年后,长寿以上变动回水区库段淤积量仅占干流总淤积量的 3.5%,有利于改善
航道条件 [8] 。
3.2 三峡水库蓄水方案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运行条件发生的较大改变,2009年水利部等有
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三峡水库优化调度研究。同年 10月,国务院批准了 《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 (以
下简称 《方案》) ,将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时间由初设的 10月初提前到了 9月中旬。 《方案》 提出的蓄
①
水调度方式为: “一般情况下 9月 15日开始兴利蓄水;蓄水期间,库水位按分时段控制上升的原则,
9月 30日水位不超过 156m,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水位 175m;蓄水期间的下泄流量,9月控制不
3
3
小于 8000~10000m ?s,10月上旬、中旬、下旬分别按不小于 8000、7000、6500m ?s控制,11月按
保证葛洲坝枢纽下游(庙嘴站)水位不低于 39m和三峡水电站保证出力对应的流量控制;允许汛限水
位上浮至 146.5m。”
2020年水利部批复三峡(正常运行期) - 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 ,明确三峡水库开始蓄水
②
时间不早于 9月 10日,起蓄水位一般按不超过 155.0m控制;9月底控制水位 162.0m,视来水情况可
调整至 165.0m,10月底可蓄至 175.0m。
① 水利部.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R].2009.
② 水利部.三峡(正常运行期) - 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2019年修订版)[R].2020.
— 3 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