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9

201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详细分析了宜昌洪水年最大洪峰的时间分布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季节移
              动之间的关系,对年最大洪峰、15d洪量及汛期洪水过程的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上游各
              大支流及中游清江、洞庭湖、汉江洪水也进行了相同的统计分析。紧紧抓住三峡以长时段洪量如 W                                               15d
              为主要控制时段的重大特征,认为长江上游洪水的主汛期与后汛期分界约为 8月 20日;中游清江、
              汉江洪水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后汛期开始时间也为 8月 20日左右;洞庭湖四水分期特征不尽相同,
              四水合成后的流量分期现象并不明显,但 8月份之后,洪水的发生次数和量级均已明显减少。因此,
              以 8月 20日作为宜昌主汛期与后汛期的分界时间节点,开展提前蓄水研究是合理的。
              4.2 泥沙研究成果 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研究了三峡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提前蓄水、城陵矶补偿调
              度方案等不同运行方式与泥沙冲淤变化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了各优化调度方案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
              面的影响,建立了综合优化调度评估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泥沙调控与多目标优化调度综合方案                                            [9] 。
                  (1)与初步设计阶段相比,近年来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一是三峡来水减少;
              二是入库泥沙大幅减少,水库淤积情况好于预期;三是水雨情监测系统及预报技术手段不断完备,水
              文气象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上游一大批大型水库陆续建成投运,水库群联合防洪、兴利能力进一
              步增强。这些变化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2)6月中旬至 8月下旬和 9月上旬,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分别按 150m以下和 158m以下控制时,
              防洪标准不会降低,发电、航运等效益明显。新水沙条件下,水库年平均泥沙淤积较 145m方案增加
                                                                             3
              约 1200万 t,影响较小;145~175m高程内 50年累积淤积 1.85亿 m ,对库容损失影响不大,好于初
              步设计预期,不影响水库的长期使用;年平均出库沙量减少约 1000万 ~1300万 t,占近年来坝下游河
              道总冲刷量的 10%左右。
                  (3)在实施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运用的基础上,9月 10日、9月 1日、8月下旬有条件的情况下
              开始蓄水,这三种提前蓄水方案的水库蓄满率差别不大,但遇特枯水年,越早蓄水蓄存水量越多,对
              枯水期供水越有利。新水沙条件下,各提前蓄水方案年平均增加水库淤积量相差 100万 ~200万 t,
                                                                     3
              145~175m高程范围内 50年累积淤积量相差不超过 0.5亿 m ,年平均出库沙量相差约 100万 t,各方
              案防洪风险可控,对水库淤积、库容损失、出库泥沙以及重庆河段冲淤等方面影响较小,差别不大,
              均为可行方案。
              4.3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和提前蓄水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水库运行水位控制理论方法有了
              很大的发展,经历了单一固定水位控制、分期固定水位控制及分期动态水位控制。郭生练等                                            [10] 根据成
              因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分期计算结果,将多种分期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得到,7月上旬—8
              月中旬是长江中上游特大洪水的多发期,暴雨集中,洪量较大,8月中旬以后洪峰流量的量级比前期
              洪水要小一些,9月上旬也会发生秋汛,一些洪水也较大。考虑到偏于安全和习惯,建议将三峡水库
              的汛期分为三期,即,前汛期:6月 1—30日;主汛期:7月 1日—9月 10日;后汛期:9月 11—30
              日,并据此开展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分析。据初步估算,考虑 1~3d入库洪水预报误差,三峡水
                                                            [10]
              库多年平均可增发电量 11.19亿 ~17.64亿 kW·h。
                  2012年,王俊等      [11] 总结论述了提前蓄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防洪风险和综合效益。何绍坤等                                  [12]
              开展了金沙江梯级与三峡水库群联合蓄水优化调度研究,在不降低原设计防洪标准前提下,乌东德、
              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的优化起蓄水时间可分别提前至 8月 1日、8月 1日、9月 1日、
              9月 1日和 9月 10日,与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蓄水期年均发电量可增加 36.82亿 kW·h,增幅
              3.12%;水库蓄满率达 95.09%,提高 3.38%。
                  王俊等    [13] 通过辨析三峡水库设计阶段汛限水位的设置条件,挖掘流域洪水特性和洪水遭遇规律,
              论证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设计推求的汛限水位 145m的
              适用条件是应对流域性大洪水,而流域性洪水发生概率小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水文水情分析提前预
              判。②根据流域洪水类型、洪水分期和遭遇规律,预判发生区域性大洪水时,三峡水库 6月初至梅雨期
              结束汛限水位按 145m设置,从梅雨期结束后逐渐提高运行水位,8月 20日后过渡到 155m。③在考虑
              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气象水文预报的配合下,正常年份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 155m上下浮

                                                                                                —  3 8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