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21

本研究采用的集气采样法来源于文献[23],再结合排水
              法得到,具体装置如图 2所示。测量方法如下:将集气管底
              部放在竖井水流的某一深度 h,顶部出口通过软管连接至水
              中集气瓶,采样点的气泡会通过集气管上升进入集气瓶并排
              出瓶中水体,一段时间 T内集气瓶排出水的体积等于所收集
              空气的体积 V。则采样点位置的掺气浓度为 C:
                                                        a
                          a
                                          V?T
                                           a
                                     C =                          (1)
                                      a
                                         q + V?T
                                            a
              式中 q为集气管管口截面的过流流量,在竖井内下泄水流分
              布均匀的情况下有:
                                                                                 图 2 排水法集气装置示意
                                         D 3 2
                                     q = ( )Q                     (2)
                                         D
                                          2
              式中:Q为高位水池总流量;D为竖井直径;D为集气管直径。
                                           2
                                                         3
              2.1.3 试验工况 本文重点研究高位水池水流跌落引起的掺气现象,因此只考虑最低运行水位的工
              况,模型试验的基础工况如表 2所示。
                                           表 2 鲤鱼洲高位水池物理模型试验基础工况
                                         3
                    工况            流量 Q?(m ?s)         竖井内最低运行水位 z?m                 下游出水管运行方式
                     1                20                      3.7                       单管运行
                     2                40                      3.7                       双管运行
                     3                80                     17.7                       双管运行

              2.2 数值模拟
              2.2.1 基本方程 本文参考已有关于竖井消能的数值模拟研究经验,采用 RNGk - ε紊流模型,选用
              VOF法追踪自由表面,对鲤鱼洲高位水池优化方案的水流流态进行详细模拟。其连续方程、动量方程
              和 k - ε 方程分别表示如下:
                                                        ρ ρ u i
                                                          +    = 0                                      (3)
                                                         t  x
                                                              i
                                     ρ u i            p            u  u j
                                                                        i
                                         + ( ρ uu) =-  x  x[ ( μ + μ t ) (  +  )] + ρ F               (4)
                                                         +
                                       t  x   i j      i  j          x  x i    Vi
                                            j
                                                                        j
                                                             [
                                          ( ρ k)               μ t  k
                                               + ( ρ uk) =  x ( ) x]    + G- ρε                        (5)
                                                               μ +
                                            t  x i  i      j    σ k   j  k
                                                         [
                                      ( ρε )               μ t ε     ε        ε 2
                                          + ( ρ u ε ) =  x ( ) x]   + C   G- C ρ                       (6)
                                                           μ +
                                        t  x    i               j   1 ε k  k  2 ε  k
                                              i         j    σ k
              式中:ρ 和 μ分别为掺气水体的平均密度和分子动力黏度;u为流速;i和 j为表示方向的下标;t与 x                                           i
                                                                       =   , 为紊流运动黏度;F 为单位体
              分别为时间和空间的尺度;p为压强;μ t                  为紊流动力黏度,μ t ρν t ν t
                                                                                                 Vi
                             、σ 分别为紊动能 k和紊动耗散率 ε 对应的紊流普朗特数;G为平均流速梯度引起的
              积的体积力;σ k                                                              k
                                ε
              紊动能;C 与 C 为经验系数。其中:
                        1 ε
                             2 ε
                                           2
                             )
                      (  u  u  u i  = C  k ,C = 1 .42 - η (1 - η ? η 0 ) ,η = Sk? ε ,S = 2 SS,S= 1  u  u j )  (7)
                                                                                              (
                         i
                                                                                                 i
                             j
                                                                                                  +
                          +
                  k     x  x  x      μ  ε   1 ε       1 + βη 3                  ij ij  ij  2  x  x
               G = μ t           ,ν t                                          槡
                                 j
                                                                                                 j
                         j
                                                                                                     i
                             i
              式中:C为经验常数;η为无量纲参数;S为变形率。式中通用模型常数见表 3。
                      μ                              ij
                  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偏微分方程组进行离散,数值计                                  表 3 本文紊流模型中采用的常数值
              算采用点隐式高斯- 塞德尔迭代方法对代数方程组进行求                               η 0    β     C μ   C 2 ε  σ k   σ ε
              解。上述建立的离散方程中,压强 p的正确解由连续方                               4.38  0.012  0.085  1.68  0.7179 0.7179
                                                                                                —  1 6 1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