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23
3
越大,掺气区以及过渡区的范围越大;Q = 80m ?s的工况下,掺气区基本已经影响到下游进水管管口
位置。
3.2 掺气影响范围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物理机制上
分析,鲤鱼洲高位水池内水体分层现象的形成来源
于竖井内气泡上浮、水体下泄这两种方向不同运动
之间的相互作用,掺气区的影响范围主要与跌流流
量 Q (原设计方案中 Q = Q)、溢流堰直径 D、水
1
跌
跌
流落差 Δ H、竖井直径 D、竖井 内出 水管 上方 水深
2
H、水体运动黏度 ν 、表面张力系数 σ 、水体密度 ρ w
等参数有关。跌流流量 Q 与水流落差
和气体密度 ρ a 跌
Δ H越大,则跌落水流在竖井水面处的动能越大,造
成的掺气影响范围越大;溢流堰直径 D 越大,则跌
1
落水流越分散,引起的掺气影响范围越小;竖井直
径 D越大,则竖井水体向下的输移速度越小,气泡 图 5 鲤鱼洲高位水池内掺气浓度的垂线分布
2
下潜趋势越小,掺气影响范围越小。将掺气浓度大于 0的区域作为掺气影响范围长度 h进行统计,鲤
a
鱼洲竖井式高位水池内 h有以下表达式:
a
2 1 1 2 2
-
h a Q 跌 Δ H 2 g 6 Q 跌 ρ w Δ Hg 3 Q 跌 3 ρ w ρ a
3
= f(Re,Fr,We,Ri) =f , , , (10)
H 2 5 1 2 ρ w
1 ν
1 σ
D 3 D 2 g 2 D 3
2
式中 Re、Fr、We、Ri分别为雷诺数、弗劳德数、韦伯数、理查德森数。对于已确定的工程布置方案,
、ν 、σ和重力加速度 g为常数,因此掺气影响范围长度 h仅与 Q 、Δ H有关。
1 2 a 跌
D、D、ρ w 、ρ a
为了确定掺气影响范围与 Q 、Δ H之间的关系,分别对两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子变量试验,结
跌
果如图 6、图 7所示。从图 6可看出,在 Δ H相同的情况下,竖井内掺气影响范围长度占总水深的比例
h?H随着 Q 的增加而增大,且 Q 越大,h?H增长速率越快。从图 7可看出,当 Q 大小不变时,h?H
a 跌 跌 a 跌 a
3
随 Δ H的增加而增大,Δ H越大,h?H增长速率越慢。当 Q ≥60m ?s时,图 6与图 7部分曲线的走势
a 跌
趋于水平,这是由于掺气影响范围的下边界已经位于下游出水管的顶部,h?H ≈1,即使 Q 与 Δ H增
a 跌
加,掺气影响范围的下边界也不再下移,因而其相对总水深的占比保持不变。
图 6 跌流流量- 掺气影响范围相对长度曲线 图 7 水流落差- 掺气影响范围相对长度曲线
3.3 气泡运动过程分析 鲤鱼洲竖井式高位水池内掺气影响范围长度 h取决于水流掺气所产生气泡
a
的下潜最大深度 h 。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球形气泡在竖井内的受力稳定后重力 G、浮力 B与水流
p,max
拖曳力 F 的合力为 0,即:
D
— 1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