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22

程间接反映出来,压力 - 速度耦合求解采用 PISO(PressureImplicitwithSplittingofOperator)算法,动
              量、紊动能和紊动耗散率采用二阶迎风格式,计算精度为双精度。
                  数值模型包括进水管、溢流堰、竖井、出水管、
              分流管以及延伸至上部主体的进口弯头,如图 3所
              示。由于模型中进口弯头体型较为复杂,该部分采
              用非结构化网格,其余部分采用结构化网格。数值
              模型总网格数约为 91万。非结构化部分最大网 格
              尺寸为 1m,进口断面网格尺寸为 0.5m,进口弯头
              区域网格尺寸为 0.2m,弯头开孔网格尺寸为 0.02m;
              结构化网格最大网格尺寸为 0.5m,分流管网格尺
              寸为 0.2m。
                                                                  图 3 鲤鱼洲高位水池优化方案数值模型和网格划分示意
                  进口边界条件分别为:
                                                                          1.5
                                               →  Q             2      Ck
                                                                        μ in
                                             V = 珗      in      in    =                                 (8)
                                                    n,k = 0 .03V ,ε in
                                               in
                                                  A                      l
                                                                         in
                      →
              式中: V 为进口流速;l为进口混合长度;A为进口面积; 珗                                                         分别为
                                                                     n为进口边面内法向向量;k与 ε in
                      in            in                                                         in
              进口紊动能与进口紊动耗散率。
                  出流为压力边界,且流速分布上按紊流充分发展条件给定,即:
                                                                u i  k ε
                                             p = p,c = 1 ,2,3;    =   =   = 0                           (9)
                                                c
                                                                         n
                                                                n
                                                                     n
                                                                珗  珗  珗
                                                                                          3
              式中 p为根据竖井内运行水位设定的压力常数,通过试算确定,Q = 20 、40和 80m ?s工况下,出口压
                    c
              强分别为 p、p 和 p,对应竖井内运行水位分别为 3.7、3.7和 17.7m。
                        1   2    3
                  固壁采用壁函数法来处理;对于水气交界面的处理,采用 VOF方法予以追踪。
              3 掺气规律分析
              3.1 水体分层现象 在试验中观察到,水流越过溢
              流堰下泄至竖井时具有很大的动能,引起竖井内液
              面剧烈翻滚和大量卷吸掺气,大量气泡进入至水体
              中发生下潜、扩散和上浮等运动过程,竖井内水体
              产生明显分层,如图 4所示。最上层为呈现乳白色
              的 “掺气区”,水 气混合 充分,气 泡 紧 密 排 列,有
              较稳定的下边界;最下层基本未受扰动,几乎没有
              气泡或者只有肉眼不易识别的微小气泡存在,称其
              为 “低扰动区”;上 层掺气 区与 下层 低扰 动区之间
              还存在一段不 稳定 的 “过渡 区”,该 区域 内有少量
              的气泡脱离掺气区,下潜至低扰动区。
                  竖井中轴线上,掺气浓度 C的垂向分布测量结
                                           a
              果统计如图 5所示,图中 1 - h?H表示测点的垂向位
              置,其值等于 1.0和 0时分别对应水面和出水管顶
              部。由图可见,掺气浓度沿水深的分布也呈现明显                                   图 4 鲤鱼洲竖井式高位水池水体分层特性示意
              的分段。在水体表层,掺气浓度较高(大于 90%),且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该区域对应图 4所示的 “掺
              气区”;当水深增加超过一定值时,掺气浓度随水深的增加明显减小,直至减小到 0,该区域对应图 4
              所示的 “过渡区”;在水体下层,水深继续增加,但掺气浓度始终保持为 0不变,该区域对应图 4所
                                             3
              示的 “低扰动区”。Q = 20 和 40m ?s的工况下,水体掺气区、过渡区、低扰动区分层明显,其中流量
                     2
                —  1 6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