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50
表 4 代表性洲滩的植被适宜区以及高频次植被覆盖区的平面分布
1992—2002 年 2003—2008 年 2009—2020 年 备注
关洲
藕池口及倒口窑心滩
熊家洲河段
三峡建库后,各种因素对荆江河段内洲滩植被影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综合表 2—4 的结果可见,
在三峡建库后洲滩冲淤和枝城流量过程变化、沿程水位调整的情况下,4 个区段内适宜植被生长的面
积变化不大,但满足高频次植被覆盖的洲滩面积发生显著调整,且不同区段内的调整幅度存在差异,
下荆江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联系图 4、图 5 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各区段洲滩出露面积对流量(水位)
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加之建库后各区段洲滩冲淤变形存在差异所导致。由此可得两点认识:(1)虽然
河段内在近十余年实施了大量航道整治工程(含生态护滩工程),但工程仅能遏制个别洲滩的低滩萎
缩,并不能弥补河段尺度上的低滩萎缩总趋势,并且低滩上植被以稀疏的草本为主,其对河道阻力影
响有限;(2)满足高频次植被出现的区域显著扩张是由洪水削减和高滩淤积叠加导致,该现象在下荆
江尤其是监利以下区段更为显著,由于这些区域能够满足多年生禾本、木本植物生长,其对行洪阻力
影响将不可忽视。需注意的是,三峡水库削减干流洪峰期间,若遭遇支流湖泊发生大洪水,此时荆江
来流比例较小而洞庭湖来水比例相对较大,城陵矶高水位导致水流漫滩后,下荆江洲滩淤积将持续缓慢
发生(图 6)。由于下荆江扼守荆江出口段,该河段泄洪能力关乎整个荆江两岸防洪安全,应予足够重视。
5 结语
本文依据三峡建库前后的地形、遥感与水沙数据,从河段尺度研究了荆江河段内洲滩冲淤调整的
时空分布情况,从局部尺度识别了洲滩形态调整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洲滩变形调整与水文
情势变化对滩面植被生长条件的叠加影响。主要结论包括:
(1)从河段尺度来看,三峡建库后荆江河段的洲滩冲淤变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枝城—杨
家垴区段内各级洲滩均表现为持续的冲刷萎缩;杨家垴—监利区段内低滩、中滩持续冲刷,高滩则略
有淤积;受洞庭湖顶托影响的监利—城陵矶区段内,低滩持续冲刷萎缩,中、高滩面积均呈现出淤积
增大态势,其中平滩河槽以上的高滩部位淤积最为明显。
(2)从局部尺度来看,三峡建库后清水冲刷和采砂等人类活动导致低滩萎缩。航道整治工程可遏
制局部位置的冲刷甚至促使小范围低滩回淤和滩体扩大,但其对中、高滩的影响不大。洞庭湖顶托影
响区内的洲滩淤积主要表现为滩面高程的增加,洲滩平面形态变化不大。
(3)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在 2008 年以前荆江河段内基本河槽以上的各级洲滩面积调整并不显著,
其变形主要发生于 2008 年后的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期。
(4)在洲滩变形以及水文情势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荆江河段洲滩的植被适宜区面积变化不大,但
杨家垴以下满足高频次植被覆盖的区域扩大。2009 年以后与三峡建库前相比,荆江河段满足高频次植
被覆盖的洲滩面积增加 32.0%,枝城—杨家垴、杨家垴—新厂、新厂—监利以及监利—城陵矶各区段
— 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