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47

滩面积则因淤积而增大,且相比于监利以上河段,高滩面积淤增的趋势更为显著。从时间分布来看,
              各级洲滩发生显著的面积调整主要是在 2008 年以后,而 2008 年以前各级洲滩的面积调整幅度较小。
              4.1.3 洲滩淤积的发生条件 针对杨家垴以下各区段明显的高滩淤积现象,采用输沙量法初步分析了
              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如图 6 所示。为便于同时识别来流和出口顶托因素,图中同时考虑了枝城流量
              级和城陵矶水位级的划分。由图 6 可见,虽然 2003—2020 年期间日均尺度的河道冲淤率具有随机性,
              但各流量级下取长时段均值之后,仍可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在枝城—沙市河段内,洪水河槽以下全
              面冲刷。沙市—监利河段内,无论是从各流量级下的平均冲淤率还是累积冲淤量来看,当流量大于平滩
              流量 35 000 m /s、城陵矶水位高于 30 m 时河道淤积多于冲刷。监利至螺山河段内,流量大于 25 000 m /s、
                                                                                                        3
                          3
              城陵矶水位高于 27 m 时对应了明显的淤积。一般而言,汛期主槽流速远大于滩地,在河段总体淤积的
              情况下,滩地淤积的可能性远大于主槽,图 6 一方面说明了图 5 中地形法结果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
              表明,沙市以下河段的滩地淤积程度和范围之所以沿程增大(图 5(b)—(d)),是由于越靠下游的区段
              内导致淤积的流量范围越大,也越容易受城陵矶水位的影响(图 6(b)—(c))。
                  荆江河段在三峡建库前就具有洪淤枯冲的特征                      [18] ,图 6 证实了在建库后沙量总体呈次饱和的情况
              下,沙市以下的沙质河段仍存在淤积现象。事实上,图 6(b)—(c)呈淤积的数据点多发生于 2016、
              2017、2020 年等大洪水年。三峡水库近些年来虽然实施了中小洪水调度对城陵矶补偿,但枝城流量大
              于 25 000 m /s 的出现频率仍较高(图 3),根据图 6 可以初步预判,一旦遭遇城陵矶高水位,沙市以下
                        3
              尤其是监利以下区段内洲滩淤积的现象仍将持续发生。

















                                      图 6 不同枝城流量级下的各区段冲淤率与冲淤量(2003—2020 年)

              4.2 三峡建库后代表性洲滩的调整特征
              4.2.1 基本河槽以上洲滩面积的年际变化 针对所选择的 4 个代表性洲滩,将遥感解译法与地形法得
              到的洲滩面积相结合,以此来考察基本河槽以上洲滩面积的年际变化,结果见图 7。由图 7(a)可见,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关洲面积尚未发生显著变化,至 2008 年后尤其是在 2010 年附近受到大规模采砂的
              影响  [26] ,面积大幅减小,2008—2015 年期间的减幅达 35%。2015 年之后,由于无序采砂得到控制并且
              在关洲左汊实施了整治工程,滩面面积出现小幅度淤积增大。由图 7(b)可见,金城洲于 2007 年之后
              呈现显著冲刷,2007—2015 年期间面积减幅达 83%。2015年金城洲头部及中下段实施护滩带工程后,面
              积萎缩的趋势得到控制。由图 7(c)可见,藕池口及倒口窑心滩在 2008 年以前表现为淤积增大,2008 年
              以后呈冲刷萎缩,2014 年后在整治工程影响下有所回淤,并且洲滩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由图 7(d)可
              见,位于受洞庭湖出流顶托区段的熊家洲在 2008 年以前冲刷萎缩,2008 年后则缓慢淤积增大,2008—
              2023 年期间的面积约增大 3.5%,且近年来仍在淤积发展。
                  将图 7 与图 5 对比可见,在低滩萎缩的监利以上区段内,代表性洲滩的萎缩都主要发生在 2008 年
              以后,与长河段规律相一致。同时可以看出,整治工程能够遏制低滩萎缩,甚至促进局部回淤。而靠
              近下荆江出口的熊家洲在洞庭湖出流顶托的作用下,并未发生显著冲刷,甚至在 2008 年后表现为缓慢
              淤积扩大趋势。
              4.2.2 代表性洲滩冲淤变形的空间位置识别 基于天然时期固定的水位流量关系,计算得到的各代表
              性洲滩的流量区间-出露范围分布图及其年际变化如表 1 所示。由这些计算结果可看出各代表性洲滩

                                                                                                — 593  —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