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44

性洲滩 2003—2023 年的 Landsat 影像数量分别为 1224、644、634、1776 景。利用 QA 波段去除云层、
              阴影等观测质量较差的影像,最终获取各洲滩区域的可用影像分别为 358、290、300、344 景。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首先从河段尺度研究 4 个区段内洲滩面积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
              宏观规律;其次结合代表性洲滩,从局部尺度识别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高程洲滩面积变化的具体特
              点;最后分析洲滩形态变化及水文情势双重影响下植被生长适宜区变化,并从中识别洲滩调整的影
              响。按照以上思路,对各具体环节涉及的研究方法介绍如下。
              3.1 洲滩变形量化方法
              3.1.1 基于实测地形的洲滩面积计算  采用贴体坐标系生成荆江河段的正交曲线网格,以适应不规
              则的河道边界。针对全长约为 347 km、平均河道宽度约为 2 km 的河段,将整个河道区域划分 5000×
              80 个正交曲线网格,水流方向网格平均长度约 70 m,河宽方向网格平均宽度约 25 m。
                  地形法计算的洲滩出露面积随枝城流量级而变,需建立洲滩面积与枝城流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
              三峡建库后,同流量下的沿程水位以及三口分流关系发生了变化                               [28-29] ,这些变化也可能对洲滩出露面
              积产生影响,但为了保持洲滩出露面积对比的参考基准一致,本文将建库前的多年平均水位-流量关
              系和 2002 年河道地形相结合,通过平面二维恒定流模型确定出各级流量下的沿程水位分布,以此水位
              考察洲滩面积变化。在基本河槽(10 000 m /s)至洪水河槽(50 000 m /s)之间以 5000 m /s 为间隔共设置
                                                     3
                                                                            3
                                                                                            3
              了 9 级流量,各级流量下的旁侧分流以及出口边界是根据 1992—2002 年的三口分流量-枝城流量、城
              陵矶水位-枝城流量的多年平均关系给定。
                  各级流量下洲滩出露情况的判断以网格为对象,具体是将不同年份的河道高程与该位置的各级水
              位进行对比,判断地形的出露或淹没情况,从而能够统计出各级流量对应的洲滩面积及其年际变化。
              以上计算既可以在全河段尺度实施,也可以针对各代表性洲滩分别实施。根据已有研究                                          [13] ,荆江河段
              开始漫滩的枝城流量约为 25 000 m /s,平滩流量约为 35 000 m /s。因此,在本研究中分别以枝城流量
                                                                       3
                                              3
              10 000~25 000 m /s、>25 000~35 000 m /s 以及>35 000 m /s 的淹没范围作为低滩、中滩以及高滩的判
                                                   3
                                                                  3
                              3
              别标准。通过计算不同时期低、中、高各级洲滩的面积分布,来考察不同高程部位的洲滩调整特征。
              3.1.2 基于输沙量法识别洲滩淤积的发生条件 洲滩淤积只能发生在滩面淹没期间,针对滩面淹没期
              间的河段进出沙量开展分析,可以判断出洲滩淤积的发生时机和条件。分别以枝城—沙市、沙市—监
              利以及监利—螺山作为计算区段,依据 2003—2020 年各区段进、出口及区间分汇流的日均水沙数据计
              算了各区段内的日冲淤率和不同流量级累积冲淤量,从而为洲滩淤积发生条件的分析提供参考。
              3.1.3 基于遥感解译的代表性洲滩平面形态提取 为了从局部尺度和更高时间分辨率上分析各区段内
              代表性洲滩的面积变化,将遥感影像解译法与地形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密集的基本河槽以上洲滩面
              积时序数据。首先,基于 GEE 平台获取并筛选得到各代表性洲滩的高质量影像数据,并采用改进的归
              一化水体指数 MNDWI (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30] 识别遥感影像的水体及洲滩信
              息,表达式为:
                                                                       )
                                                           ( ρ GREEN - ρ SWIR
                                                 MNDWI =               )                               (1)
                                                           ( ρ GREEN + ρ SWIR
              式中 ρ     和 ρ   分别代表绿波段和短红外波段。根据 MNDWI 指数对筛选后的多光谱遥感图像进行处
                    GREEN  SWIR
              理,生成单波段的 MNDWI 影像集。进一步采用 OTSU 算法                     [31] ,逐幅确定 MNDWI 影像的二值化分割阈
              值,从而完成水体与洲滩信息的识别(图 2),然后以此提取洲滩面积数据。
                  考虑到高滩上存在覆被干扰,基于遥感影像的代表性洲滩面积提取仅考虑枝城流量 10 000 m /s 对
                                                                                                       3
              应的较低高程,以此来考察低滩的变化。为提取相同水位下的洲滩面积,需根据日期将影像数据与水
              位数据进行匹配。根据站点与代表性洲滩分布情况,采取的方式是:关洲与枝城站相匹配,金城洲与

                — 590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