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70

接头试验基于修正惯用法,计算获取不同内水压方案下接头处轴力 N 与弯矩 M,轴力为 2 ~ 11 MN,
              弯矩为 1.0 ~ 1.4 MN·m,且不考虑螺栓预紧力,本文选取文献[15]中 14 种典型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包
              括 7 组正弯矩(SP1—SP7)与 7 组负弯矩试验(SN1—SN7),各方案受力状态见表 2 所示。可看出,方案
              1 至方案 2 轴力小幅下降、弯矩显著提升,正弯矩工况由状态Ⅱ转变至状态Ⅲ;方案 2—7,轴力大幅
              减小、弯矩基本保持不变,正、负弯矩工况逐渐转变至状态Ⅲ、Ⅳ,进入多层螺栓作用状态。

                                                  表 2 各验证方案所处状态
                方案     轴力 N/MN      弯矩 M/(MN·m)     所处状态       方案      轴力 N/MN     弯矩 M/(MN·m)    所处状态
                SP1      8.356         1.189          Ⅱ        SN1      10.252        -1.083         Ⅱ

                SP2      8.150         1.360          Ⅲ        SN2      10.147        -1.248         Ⅱ
                SP3      7.082         1.358          Ⅲ        SN3       9.078        -1.246         Ⅱ
                SP4      6.016         1.356          Ⅲ        SN4       8.009        -1.243         Ⅱ
                SP5      4.945         1.357          Ⅲ        SN5       6.939        -1.245         Ⅲ
                SP6      3.879         1.353          Ⅳ        SN6       5.872        -1.242         Ⅲ
                SP7      2.811         1.350          Ⅳ        SN7       4.802        -1.238         Ⅲ

                  对比接头张开量、转动刚度与螺栓应变结果,见图 6 所示。对于接头张开量(图 6(a)):趋势上,
              方案 1—7,随着接头轴力大幅下降,接头张开量逐渐增大,且负弯矩较正弯矩方案轴力更大、弯矩更
              小,接头力学条件更优,故张开量相对较小;数值上,本文计算得到方案 1 时接头基本未张开,方案
              7 时增至近 3 mm,整体与试验误差不超过 1 mm。对于接头转动刚度(图 6(b)):方案 1—7 转动刚度大
              幅下降,本文负弯矩数值较正弯矩普遍偏大,是因为负弯矩方案力学条件更优,多数处于状态Ⅱ,接
              头转角相对更小;两者转动刚度数值均在 10 N·m/rad 数量级,平均误差约 15%。对于螺栓应变结果
                                                        8
             (图 6(c)):方案 1—7 螺栓应变逐渐增大,且负弯矩较正弯矩方案数值偏小,与张开量结果一致;方案
              SN1—SN4 及 SP1 时螺栓应变为 0,方案 SN7 与 SP7 分别增至应变约 0.13% 与 0.20%,与接头试验平均误
              差约 10%。从上述三方面对比结果来看,整体规律基本一致,表明此接头力学模型具有一定适用性。




















                                             图 6 本文接头力学模型与接头试验对比结果

                  不同轴力作用下(N=2、6、10 MN)接头弯矩-转角曲线见图 7,其中红色标记为各状态界限,黑色
              标记为接头至极限承载状态             [32] ,表现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ε 时,螺栓尚未破坏。从图中可见:
                                                                        cu
                  (1)M-θ 曲线整体呈“S”形态,状态 I 时弯矩与转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计算曲线平均斜率可得到
              状态 I 时平均转动刚度 K ,之后随着弯矩增大,接头逐渐张开,曲线变缓,转动刚度逐渐减小;
                                    θ-I
                  (2)在相同轴力作用下,由于接头处内侧螺栓距管片内边缘相对更近,以及螺栓数目相对更多,
              故相较于负弯矩,正弯矩作用下接头更易进入螺栓作用状态,转动刚度下降速度更缓慢,曲线相对更
              陡,极限承载能力也相对更大;

                — 616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