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79
水的大规模进口,是导致近年来我国用水规模下降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消费水量影响
[9]
机理解析 、虚拟水-实体水协同配置 [10-11] 、贸易背景下的真实水压力测算 [12] 等方面开展研究,并给
出了相应量化成果。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消费水量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长时间、大
尺度贸易活动导致的消费水量变化难以精准核算。当前,贸易活动对水安全态势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
虚拟水这一手段开展,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是以生产树法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和以投入产出法为
代表的“自上而下”两种方式 [13] 。生产树法,是通过测算某一产品的单位虚拟水含量,结合该产品的
进出口数据,进行虚拟水规模分析 [14] ;而投入产出法则是利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产业网络中
各部门之间的用水转移过程 [15] 。虽然两种方法都已被大量应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生产树法无
法有效分析各行业之间的虚拟水转移特征且存在明显的截断误差效应,投入产出法的主要挑战在于各
行业长时间尺度下用水系数的科学确定 [16] 。
消费水量不同于用水量,用水量是指区域实际使用的水量,消费水量则是指区域生产生活和
生态环境保护所使用的全部水量,既包括本地水量,也包括外部输入的虚拟水量 [4,7] 。《水资源公
报 编 制 规 程》(GB/T 23598—2009)对 用 水 量 的 定 义 为 “ 各 类 用 水 户 取 用 的 包 括 输 水 损 失 在 内 的 水
量”,参考该定义及以往研究成果,本研究对消费水量进行如下界定:“消费水量是指各类用水户
使用的包括本地水和净进口虚拟水在内的全部水量”。消费水量与用水量之差可以用虚拟水净进口
量来表示,当本地用水量无法满足区域消费水量需求时,通过虚拟水进口满足剩余水量需求是普遍
选择,而当本地用水量大于消费水量时,区域往往表现出虚拟水输出现象。因此,消费水量与用水
量既有显著区别,也存在直接联系,科学认识消费水量演变态势直接关系到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及
其保障格局。基于此,本文以 1990—2021 年全球 190 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对各个经
济体不同行业用水系数的逐年测算,计算得到过去 30 年我国不同行业的虚拟水转移规模,并以此为
切入点,分析消费水量演变态势及其影响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核心不是研究虚拟水问题,
而是从消费端出发,评估考虑虚拟水后的真实消费水量规模,从而为水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和
决策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1990—2021 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
第二类是 1990—2021 年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实际用水数据。贸易数据依托 1990—2021 年全球多区域投
入产出 Eora 数据库获取,该数据库包含有 190 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包含 26 个行业部门,是目前全球
经济体数量最多、行业门类最齐全的投入产出数据库 [17] 。为了与我国行业分类口径进行匹配,本研究
将 Eora 数据库中的 26 个行业合并为农业、采矿及采石业、轻工业、重工业、机械与设备制造业、电
力燃气和水供应业、其他工业、生活及第三产业共八大行业。1990—2021 年我国用水数据来自于 《中
国水资源公报》,其他国家用水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统计局、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数据库,
以及部分国家发布的官方用水数据。
2.2 虚拟水规模测算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我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虚拟水贸易情况。该方法
基于 Eora 数据库中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通过将不同经济体各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投入量纳入表
中,形成包含水资源利用模块的投入产出表。进一步测算 1990—2021 年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所有经济
体分行业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结合贸易流通规模即可分析得到过去 30 年我国虚拟水通量特
征。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和虚拟水净进口量的计算过程如下。
2.2.1 直接用水系数 直接用水系数用于反映各经济体不同行业单位经济产出所直接使用的水资源
量 [18] 。由于工业行业门类繁多且各门类缺乏有效的用水统计数据,以往长时间序列的工业直接用水系
数多取用某一固定值进行估算,无法反映技术进步产生的节水效果。本研究以 Hoekstra 等 [19] 对全球主
— 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