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108
的输入层;其次,在隐藏层通过 MHA、GRU、TPA三层结构的逐级处理,挖掘灌浆功率的特征信息;
最后,在输出层整合信息,获得灌浆功率的预测值。
图 5 灌浆功率时序预测的 EGRN模型结构示意
2
为了评价模型的性能,使 用 MAE、RMSE、MAPE、R 来 衡量,计 算 公 式如 式 (17)—(20)所示。
2
其中,MAE、RMES、MAPE越低、R越趋近于 1,则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
1 n
MAE= ∑ y- ^y t (17)
t
n t =1
n
1
RMSE= ∑ (y- ^y ) 2 (18)
槡
t
t
n t =1
1 n y- ^y
t
t
MAPE= ∑ × 100% (19)
n t =1 y
t
n
∑ (y- ^y ) 2
t
t
2
R =1- t =1 (20)
n
∑ (y- 珋 2
y)
t
t
t =1
式中:n为灌浆功率数据样本数量;y为灌浆功率真实值; ^y为灌浆功率预测值。
t t
4 工程实例
#
4.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选取西南某大 I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12坝段某帷幕灌浆孔段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智能灌浆实时监控与分析系统,实时采集灌浆过程数据,每间隔 10s采集一次并将其上传至后端
数据库。采集的实时数据包括:灌浆压力 P、进浆流量 Q、回浆流量 Q 等。依据采集的数据获取灌
1 2
浆功率序列值如图 6所示。为提高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收敛速度,利用最大 - 最小归一化算法将原始
数据线性缩放至[ 0,1]区间 [29] 。随后采用 CEEMDAN方法将归一化数据分解为 IMFs,如图 7所示。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IMF到 IMF的波动频率逐渐降低,无明显的周期性模式;IMF的频率最低,接
1 8 8
近平滑的线性趋势。
图 6 基于智能灌浆实时监控与分析系统的灌浆功率监测值
— 7 9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