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67

采用 Duncan-Chang E-B 模型    [22-23] 作为堆石体、过渡层材料的静力本构模型,采用沈珠江修正的等
              效线性黏弹性模型         [24] 作为堆石体和过渡层材料的动力本构模型,具体参数见表 3。基岩和混凝土采用
              线弹性模型,基岩的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 2.70 g/cm 、8 GPa 和 0.24,混凝土的密度、弹性
                                                                        3
              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 2.16 g/cm 、28 GPa 和 0.167。
                                         3
                                               表 3 坝体材料静、动力材料参数
                                              静力参数                                       动力参数
                材料
                     ρ/(g/cm )  K   n    R   c/kPa  φ/ (°)  P  K     m    K /K  k     k     n     ν    λ
                          3
                                          f                a    b          ur    1     2                max
                堆石     2.15  750   0.60  0.78  0    42   100  700.0  0.10  2    20.0  2270  0.273  0.35  0.22
               过渡层     2.25  910.9  0.31  0.63  0  50.6  100  395.5  0.34  1.5  28.3  1832  0.375  0.328  0.22


              4.3 输入地震动 根据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247—2018)中的标准设计反应谱拟合生
              成 3 条加速度时程,作为顺河向、坝轴向和竖向输入地震动时程。分别对这 3 个方向进行峰值调幅,
              其中顺河向和坝轴向的加速度峰值为 0.40g,竖向为 0.267g,三向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 9 所示。


















                                                图 9 输入地震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4.4 结果及分析
              4.4.1 心墙应力分析 表 4 给出了不同时刻下心墙顶部中点特征点 A 的动主应力(σ ≥σ ≥σ )及瞬时拉
                                                                                           1  2  3
              压弹性模量、等效应变率。如表 4 所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心墙应力状态复杂,动主应力难以出现
              纯拉或纯压应力状态,整个地震过程中,特征点仅有 1.17 s 处于纯拉或纯压应力状态,若采用单模量
              等效应变率将导致一定误差。采用本文模型计算得到的特征点最大动压应力为最大动拉应力的 3.38
              倍,而准静态单模量模型的结果仅为 1.13 倍。此外,与本文模型工况相比,准静态单模量模型下的动
              应力极值偏小,最大动拉应力偏小约 14.6%,最大动压应力偏小约 71.4%。由于在地震荷载反应强烈
              时间段,心墙应变速率较大,可以看出,应力极值所在时刻的等效应变速率均大于 10  s 。此时,本
                                                                                               -1
                                                                                             -3
              文模型计算采用的压、拉弹性模量及其比值增大,水工沥青混凝土动态双模量效应明显,从而导致准
              静态单模量模型的动主应力及动主应力比相对本文模型偏小。
              4.4.2 心墙加速度分析 图 10 分别给出了心墙中部沿高程的顺河向、坝轴向、竖向最大峰值加速度
              的分布规律。从图 10 可见,动双模量效应对各向峰值加速度分布规律影响不大,但数值有一定影
              响。考虑动态双模量效应后,心墙的各向最大峰值加速度增大,但增加幅度不大,顺河向、坝轴向
              和竖向分别增加 9.9%、9.1% 和 5.2%。这是由于考虑率效应后,心墙刚度提升,导致心墙频率增大,
              加速度响应略有增大。但由于心墙弹性模量变化对大坝整体频率影响较小,且心墙处于坝体和基岩
              的包裹,因此弹性模量的变化对其自身加速度影响并不大(不超过 10%)。而由于心墙结构特点,不
              同位置受坝体约束强度不同,在地震过程中不同位置所处的应变速率不同,因此不同位置的相对差

              异较为显著,心墙不同位置顺河向、坝轴向和竖向加速度峰值的最大相对差异分别为 25.8%、19.1%
              和 12.2%。

                                                                                                — 755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