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69

图 11 心墙各方向最大动拉应变峰值及动拉应变峰值包络图



              5 结论


                  本文基于水工沥青混凝土单轴动态拉伸、压缩试验结果,以 Ambartsumyan 主应力空间双线性静态
              本构模型为基础,考虑动拉、压泊松比的差异,依据应力状态确定等效应变率,阐明了弹性模量确
              定、拉压状态判断与等效应变率计算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开发了增量迭代解耦数值分析算法,建立
              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双模量动态本构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基于建立的双模量动态本构
              模型进行了某实际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响应分析,研究了动态双模量特性对动态应力、心墙加速
              度、动态应变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本文所建立的低温水工沥青混凝土双模量动力本构模型,能够准确捕捉到材料所处的应变速
              率,给出合适的动弹性模量,判断材料所处的应力状态,能够准确地模拟水工沥青混凝土在动态拉、
              压荷载下呈现出的率敏感性和双模量现象。
                  (2)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心墙应力状态复杂,动主应力难以出现纯拉或纯压的情况,采用单模量
              等效应变率将导致一定误差。在地震反应强烈时间段,心墙动态双模量效应明显,与动态双模量工况
              相比,静模量工况下的动应力极值偏小,最大动拉应力偏小约 17.1%,最大动压应力偏小约 71.4%。
                  (3)由于心墙结构特点,不同位置受坝体约束强度不同,且在地震过程中不同位置所处的应变速

              率不同,因此不同位置的加速度峰值的相对差异较为显著,考虑动双模量效应后,心墙不同位置相对
              差异最大可达 25.8%。但加速度峰值得最大值差异较小,相对差异均不大于 10.0%。
                  (4)与准静态单模量工况相比,采用本文模型得到的心墙动拉应变显著减小,坝轴向和竖向最大
              动拉应变相对差异分别达到 45.8% 和 27.1%。忽略动双模量效应将低估心墙的抗震安全性,在心墙设
              计时需综合考虑率效应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 1 ] 张佳文,李明超,韩帅,等 .  非一致地震作用下高坝-复杂地基体系动力响应分析[J]  水利学报,2023,54
                                                                                         .
                      (9):1099-1110,1121.
                                                                                                — 757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