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55

N
                                                      Y ( ) t = å ( X ( ) t  )                         (1)
                                                                f
                                                                   i
                                                                i
                                                             1
                   另一个是可以考虑解释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的乘积模式:
                                                             N
                                                                f
                                                      Y ( ) t = Õ ( X ( ) t  )                         (2)
                                                                   i
                                                                i
                                                             1
               其中:N 指作用于研究变量 Y 的所有影响因子的个数,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类认识到的和尚未认识
               的;f(X(t))为影响因子 X 的源函数。假设在 N 个影响因子中,有 n 个因子是人类目前已认识到的,
                                       i
                    i
                      i
               它们的“源”函数分别为 f(X(t)),…,f(X(t));未知影响因子及其“源”函数分别为 f (X (t)),…,
                                    1  1         n  n                                      n+1  n+1
               f(X(t))。则式(1)和式(2)改写为:
                  N
               N
                                    Y ( ) t = f ( X ( ) t  ) +  + f ( X ( ) t  ) + f ( X  (t  ) ) +  + f ( X ( ) t  )  (3)
                                          1  1         n  n      n + 1  n + 1     N  N
                                        Y ( ) t = f ( X ( ) t  )…f ( X ( ) t  ) f ( X  (t  ) ) …f ( X ( ) t  )  (4)
                                               1  1     n  n    n + 1  n + 1  N  N
                   分别记 δ = f ( X    (t  ) ) +  + f ( X ( ) t  ) 和 δ = f ( X  (t  ) ) f ( X ( ) t  ) ,他们代表人类未知的影
                             n + 1  n + 1     N   N       *  n + 1  n + 1  N  N
               响因素对 Y 的作用,通常可以认为是自然随机变量,具有概率分布,并具有对应的均值μ、μ ,和方
                                                                                                   *
               差σ 、 σ 。令K ( ) t = f ( X ( ) t  ) +  + f ( X ( ) t  )和 K ( ) t = f ( X ( ) t  )…f ( X ( ) t  ) 。在生产实践当中,由于
                        2
                  2
                               s
                                                 n
                                                                           n
                                                                              n
                                                    n
                       *
                                                            p
                                       1
                                                                     1
                                                                  1
                                    1
               我们更关心影响因子取给定值时,Y 的变化情况,与回归分析的考虑相同,在计算 Y 之前,解释变量
               X ( ) t ,,X ( ) t 的取值已经确定,可以作为可控变量处理                [24] 。于是K ( ) t 和K ( ) t 在 t 时刻为常数,故
                1          n                                                   s     p
               K ( ) t 和 K ( ) t 是已知的时间函数。重新写上述式(3)、式(4)为:
                s
                       p
                                                        Y ( ) t = K ( ) t + δ                          (5)
                                                               s
                                                        Y ( ) t = K ( ) t δ *                          (6)
                                                                p
                   对比两种表达式下 Y(t)的条件数学期望和条件方差如下。
                   叠加模型:
                                                                   ]
                                                E (Y ( ) t  ) = E [K ( ) t + δ = K ( ) t + μ           (7)
                                                             s
                                                                       s
                                                 Var [Y ( ) t  ] = Var[ K ( ) t + δ  2 ] = σ  2        (8)
                                                                 s
                   乘积模型:
                                                                   ]
                                                 E (Y ( ) t  ) = E [ K ( ) t δ = K ( ) t μ *           (9)
                                                                   *
                                                              p
                                                                       p
                                                                            2
                                              Var [Y ( ) t  ] = Var [ K ( ) t δ *  ] = ( K ( ) t  ) σ * 2  (10)
                                                              p
                                                                        p
                   不难看到,两种模型下 Y ( ) t 的条件均值均是时变函数,一旦 X 发生趋势性变化, Y ( ) t 的条件
                                                                             i
               数学期望也就出现趋势性变化;与均值不同,在叠加模型下的方差为常数,而乘积模型下方差是时
               变函数,且会随 X 的趋势性变化而产生更强的趋势性。
                               i
                   现在来考察水文现象变化的普遍特点。水文现象是在水文系统内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相互影响的
               背景下发生的。各解释变量间基本不存在绝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相互作用使水文系统呈现出高度复
               杂的自适应非线性状态。随着近年来的环境变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不仅水文变量的量级表现出
               了非平稳变化,而且水文极端事件也急剧增多                     [25-26]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表明了水文序列的
               一、二阶矩均发生了变化            [27-28] ,特别是极端事件的极端特性越强,二阶矩的变化就越不能被忽视                            [29] 。
               因此,可以得到结论,乘积模式相较于叠加模式更适用于描述具有复杂相关性的水文系统。故这里
               采用乘积模型(11)作为溯源重构法的基础模型。
                                                           n
                                                             f
                                                       Y = Õ ( X ( ) t  )δ *                          (11)
                                                                 i
                                                              i
                                                          i = 1
               2.3  溯源重构函数与重构序列              考虑到 Y(t)的非一致性变化是因为解释变量的非一致性变化引起,
               那么如果将所有带有非一致性变化的影响因子的作用从 Y(t)中剔除,见式(12),则剩余量将表现出
               一致性。
                                                                                               — 809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