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27
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1)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历经 70载不懈努力,特别是治淮 19项骨
干工程建设完成后,淮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及河道洪水控制
工程等为主体的防洪减灾体系。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淮河防洪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压
力与挑战。亟需统筹协调 “排—蓄—灌” 之间的联系,揭示面上排涝与河道防洪之间的关系,探寻防
洪标准和除涝标准的组合关系,分析工程布局中防洪措施和排涝措施的相互关系,提出各级排水系统
排涝标准与防洪标准科学衔接的洪涝治理标准体系;探寻淮河干流河道适宜的疏浚规模及长效性,在
新形势新条件下,系统深入研究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回应各方关切,为进一步治淮提供理论依据与
技术支撑。
( 2)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湿地,还是引江济淮的调蓄场所和
南北航运的重要通道。由于洪水出路不畅、外源污染负荷重、自身环境容量小等因素,流域防洪、除
涝、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交织并存,相互影响,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针对新时期巢湖治理
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需要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巢湖及入湖水系的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系
统论为指导,构建环湖 “水量- 水质 - 泥沙” 多维嵌套综合模拟平台,阐明湖泊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的
基本规律,全面评估现状环湖防洪工程的效果及整体协调性,研究通过水力控导促进湖区水交换的工
程措施,探索氮磷等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蓝藻水华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巢湖治理、开发
与保护的技术水平。
( 3)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及滁河流域都是洪涝灾害频繁区域,健全和完善三江流域及滁河流域
的防洪减灾体系是安徽省长江流域治理的重要任务。针对 2020年洪水防御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和弱
项,围绕三江流域及滁河流域的水文水动力耦合数学模型建立、防洪调度预案制定、洪涝一体化综合
治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为治理措施的合理布局和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致谢:感谢曹彭强、张景奎、倪晋、刘猛、刘超、姜发、王春林等同事为本文撰写提供的支持和
作出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 1] 聂守智.在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及其强度[J].岩土工程学报,1980,2(3):66 - 75.
[ 2] 聂守智.用圆锥试验确定黏性土性质指标的新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4,6(6):18 - 29.
[ 3] 安徽水利科学研究所.惯性力式双向振动三轴仪[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1979(1):14 - 21.
[ 4] 路观平,秦厚慈,解经建.响洪甸拱坝模态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6(4):71 - 85.
[ 5] 路观平,史鸿林,王晓泉.佛子岭连拱坝原型动力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1997,28(4):57 - 62.
[ 6] 路观平.连拱坝交叉模态综合法的完备性[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7(2):48 - 53.
[ 7] 姚亮.浅谈 水 工 起 重 设 备 钢 丝 绳 内 部 质 量 弱 电 磁 法 探 伤 技 术 研 究 [J].水 利 水 电 技 术,2012,43(1):
76 - 78,83.
[ 8] 姚亮.水工闸门和启闭机的设计与计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 9] 吴世余.多层地基和减压沟井的渗流计算理论[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
[10] 吴世余.双层堤基的非稳定渗流[J].水利学报,2002(8):84 - 88.
[11] 葛孝椿,陈光临,张 立 争,等.直 线 补 给 边 界 深 井 降 水 渗 流 分 析 的 镜 像 反 射 方 法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05,27(7):812 - 818.
[12] 葛孝椿.用覆盖层土的浮重与渗透力计算基坑下承压水降深[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4):12 -
13,32.
[13] 葛孝椿.反拱底板内力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3,15(2):48 - 60.
[14] 金光炎.水文统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15] 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16] 金光炎.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7] 金光炎,王发信,王式成.工程数据统计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 5 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