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22

4 节水减排控污与农田水利综合治理


              4.1 节水灌溉与旱灾风险防控 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季风及地形地貌影响显
              著,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旱涝灾害频发。特别是影响面广、影响程度重的干旱灾害,严重威胁着
              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与社会稳定。针对作物高效节水机制含混、作物干旱致灾机理不明、旱灾风险传递
              模式不清等难题,以 “试验与模拟—响应规律与致灾机理—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 为主线,开展了作
              物高效用水与旱灾风险防控的机理揭示与技术研发研究。汤广民等                                [43] 构建了安徽省及淮河流域主要农
              作物的 “作物- 水” 模型,优化确定了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的作物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提出了对作
              物实施灌溉的 “增加供水区、限量供水区和禁止供水区” 及其量化指标;探寻了农田土壤水分、耗水
              量和农作物产量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面向精准控制的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模式。王友贞
              等  [44 - 45] 提出了水稻覆膜旱作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与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旱灾覆膜具有显著的增温、保
              墒与增产效益,能多年平均提高降雨利用率 10%以上、节约灌溉水 54%以上。曹秀清等                                        [46 - 47] 提出了
              面向致灾过程的淮河流域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技术体系,构建了干旱期作物高效用水与节水灌溉实用技
              术,绘制满足不同功能的旱灾风险图谱(见图 7),在安徽省及淮河流域的大沟控制蓄水工程及旱涝保
              收高标准农田等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图 7 淮北平原旱灾风险图谱
              4.2 控制排水与涝渍综合治理 淮河地处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交叉重叠地区,
              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复杂,但由于淮河中游河道过流能力不足这一根本问题并没有很好解
              决,而众多支流均在中游汇入干流,导致干流洪水位持续偏高,中游 “关门淹” 现象仍然突出,淮河
              中游涝渍灾害一直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瓶颈。针对淮河中游洪涝关系不
              明、涝渍转换机制不清、洪涝治理标准不协调等难题,开展了淮河中游洪涝关系与控制排水的基础试
              验与技术研发研究。汤广民等              [48] 提出了 “涝渍综合控制指标” “涝渍指标阈值” 和涝渍兼治连续控制
              的动态排水指标— “涝渍连续抑制天数指标” —新概念及其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弥补了以往因将涝
              渍分割研究只能采用除涝或降渍单项指标指导农田排水工程规划建设,致使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缺
              陷;王友贞等       [49] 提出了流域洪涝关系及其转换理论与方法,揭示了淮河中游洪涝转换及其数量关系,
              创建了淮河中游各级排水体系排涝标准及其科学衔接技术,提出了淮河中游农田排水三项指标综合运
              用标准(见表 1),集成提出了区域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技术体系,在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区的水利规
              划、工程设计和易涝渍农田及洼地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相关试验方法和参数被列入 《农田排水试
              验规范》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等水利部行业标准之中。
                                                                                                         2
                                                                                        2
              4.3 节水减排与污染负荷防控 江淮丘陵区界于长江淮河之间,国土面积 4.4万 km,耕地 136.7万 hm,
              占安徽全省的 31.8%,四季分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该区水资
              源量仅占安徽全省的 21.8%,亩均水量仅为全省的 2?3,水资源禀赋不足、资源性缺水显著,导致干
                                                      2
              旱灾害频发,多年平均受旱面积 35.1万 hm 、占耕地面积的 25.7%。此外,江淮丘陵区位于巢湖上
              游,该区稻田面源污染负荷是导致巢湖富营养化的主因之一。针对江淮丘陵区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
              灌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难题,开展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稻田水肥高效

                —  5 2  —
                     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