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93
叶片进口边处的相对液流角,抑制 SS侧分离涡的发生,使得叶轮内形成流道 A与流道 B交替出现的
失速流动现象。
3.4 流动特征与能量损失分布 从图 8可看出,叶轮流道内叶片表面脱流及分离涡内为低速区,与流
道内主流区的流动存在明显速度差,形成强剪切流动。由式( 7)可知,与平均流动动能损失相关的 P vis
和 P,均是速度梯度的函数,因此,分析叶轮内平均流动的变形率,有助于建立叶轮内能量损失形式
k
与流动特征的关联,揭示能量损失机制。
圆柱坐标系下,叶轮内平均流动的变形强度 E可用式(12)表征,E值越高表明流动的平均运动变
形越明显。
2
2
〈u〉
〈u〉
( ) ( 1 〈u〉 〈u〉 ) ( ) 2
r
r
z
θ
E= r + r θ + r + z +
E normal (12)
2
2
〈u〉
( r r r + 1 〈u〉 ) ( 〈u〉 + 〈u〉 ) ( 〈u〉 + 1 〈u〉 ) 2
( )
z
r
r
θ
z
θ
+
+
z
r θ
z
r
r θ
E shear
式中 E 和 E 分别表示流动的线变形强度和剪切变形强度。
normal shear
图 10所示为叶轮轴向 z = 2.9mm平面内 E 和 E 的分布。可以看到,叶轮内流动的剪切变形
normal shear
在整体上强于线变形。流动的线变形主要分布于近壁区及小流量工况下的流道 B进口分离涡区域。不
同工况下,叶轮内近壁区和叶片出口尾迹区均存在强剪切变形;在 1.0Q 工况,由于流道内主流流速
d
大,在叶片 PS侧脱流(图 8(a))与主流间的相互作用下,叶轮流道中部靠近叶片压力侧形成了强剪切
流动(图 10(d)),而在小流量工况,在 SS侧分离涡与主流的相互作用下,失速流道 B的入口形成了
强剪切流动区域(图 10(e)和图 10(f)),此外,随流量降低,流道 B出口的剪切流动范围明显增大。
图 10 叶轮轴向 z = 2.9mm位置 E normal 与 E shear 分布(图中 f表示叶轮转频)
图 11所示为不同流量下叶轮轴向中间截面内的 P 、P 、P 及平均流动动能总耗散 P 的分
vis k - res k - mod total
布,可以看到,三种流量工况下,P 均集中分布于近壁区,表明叶轮内近壁面的能量损失主要为直
vis
接黏性损失,且随流量减小,近壁区 Δ VL呈下降趋势(见表 3和图 11(b)(f)(j))。
对比 P 和 P 的分布,可以看到 P 仅在靠近叶片前缘附近的极小区域内存在较小的正值,
k - res k - mod k - mod
表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案,充分解析了叶轮内湍动能生成对应的平均流动动能损失。
湍动能生成项 P体现平均速度梯度与湍流脉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表征平均流动与湍流脉动的能量
k
转换,对比图 10(d)(e)(f)与图 11(c)(g)(k)可以看到,P 的高值区域与强剪切流动区域高度重
k - res
合,表明叶片表面脱流、分离涡及出口回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强剪切效应,是促使平均流动将
— 5 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