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90
2 ∫
Δ EL = P dV + P k - dV + P k - dV (10)
∫ mod
∫ res
vis
Δ VL Δ TL(res) Δ TL(mod)
式中:Δ VL为直接黏性损失;Δ TL(res)、Δ TL(mod)分别为与湍动能生成对应的平均流动动能损失的
直接求解部分和模化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3.1 网格无关性分析与计算模型验证 选取 0.25Q 工况,采用 5套不同的网格对叶轮内的非定常流
d
动进行模拟,通过与文献[15]中实验结果的对比,进行 VLES模型在离心叶轮内流场计算的网格无关
性分析及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图 3为不同数量网格计算所得的总能量损失。由图 3可知,随着网格数量的增加,M1和 M2两种
不同损失计算方法所得的叶轮内的能量损失 Δ EL和 Δ EL,均随网格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计算
1 2
域网格总数大于 3.46M 时(Mesh3),Δ EL和 Δ EL均趋于固定值,且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 abs( Δ EL-
1 2 2
Δ EL)? Δ EL保持在 6%以下。图 4所示的不同网格计算所得的 Δ TL(res)与 Δ TL(mod)表明,随网格数量
1
1
增加,Δ TL(res)逐渐增加而 Δ TL(mod)逐渐减小,在 Mesh4和 Mesh5中,Δ TL(mod)? Δ TL均小于 10%,
表明单位时间内生成湍动能所对应的平均流动动能损失 Δ TL,直接求解部分的占比超过 90%,验证了计
算模型的网格收敛性和可靠性,后续以 Mesh5的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叶轮内流动结构和能量损失特性。
图 3 能量损失及相对误差 图 4 Δ TL(res)与 Δ TL(mod)占比
图 5所示为叶轮内不同径向位置(见图 1)的时均径向速度分布,V 为进口流速。对比实验结果
inlet
及相同计算条件下 SSTk - ω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在流道 B内,VLES与 SSTk - ω模型预测所得
的时均径向速度与实验结果的分布趋势一致,但 VLES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更为接近;在流道 A内,
VLES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但 SSTk - ω模型预测所得的时均径向速度沿周向的变化趋势
则与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表明 VLES方法可以更准确解析离心叶轮内失速工况的非定常流动。
图 5 时间平均径向速度分布
0
—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