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91

图 6所示为叶轮内 r?R = 0.65和 0.9两个不同径向位置处的湍流强度 T分布,如式(11)所示,T
                                      2                                            u                      u
              实质为直接求解的径向速度脉动 u′和周向速度脉动 u′的强度                           [15] 。从图中可以看到,VLES方法的预
                                             r
                                                               θ
              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准确解析流场中的速度脉动,捕捉流场中的湍流脉动信
              息。相比,SSTk - ω模型预测的湍流强度则明显低于实验值,表明在基于涡黏性假定的 SSTk - ω模型
              中,更多的湍流脉动信息被模化处理而未能被直接求解。

                                                     槡
                                                  T = 〈u′u′〉 + 〈u′u′〉                                  (11)
                                                   u     r  r     θ  θ


















                                                     图 6 湍流强度 T u 分布

              3.2 能量损失组成及变化规律 不同流量工况下,两种能量损失计算方法所得的叶轮内能量损失信息
              如表 3所示。总体上,基于时间平均流动动能输运 方程 计算 所得 的总 能 量 损失 Δ EL均小 于 通过输
                                                                                             2
              入?输出功率差确定的能量损失 Δ EL,其原因是 VLES方法对叶轮内复杂湍流结构计算,其求解精度受
                                              1
              计算网格等条件的影响,但在本文采用的求解条件下,2种方法所得总能量损失的相对误差 abs( Δ EL-
                                                                                                         2
              Δ EL)? Δ EL在不同流量下均小于 6%,且 3种流量下湍动能生成对应的平均流动动能损失 Δ TL中,模
                  1
                        1
              化部分 Δ TL(mod)的占比均小于 10%,表明所采用的计算模型能较准确解析平均流动动能的输运过程。
                                               表 3 不同流量下叶轮内能量损失

                                                  1.0Q d              0.6Q d                0.25Q d
                         P input ?W              29.033              18.900                 13.636
                        P hydraulic ?W           27.356              17.580                 12.565
                         Δ EL 1 ?W               1.677                1.320                  1.031
                         Δ VL?W                  0.754                0.436                  0.210
                         Δ TL?W                  0.871                0.827                  0.767
                       Δ TL(res)?W               0.810                0.782                  0.729
                       Δ TL(mod)?W               0.061                0.045                  0.038
                         Δ EL 2 ?W               1.625                1.263                  0.977
                          -
                    abs ( Δ EL 2 Δ EL 1 )? Δ EL 1  3.10%              4.32%                  5.23%
                                                 46.4%                34.5%                  21.5%
                        Δ VL? Δ EL 2
                                                 53.6%                65.5%                  78.5%
                        Δ TL? Δ EL 2
                      Δ TL(mod)? Δ TL            7.01%                5.44%                  4.94%
              注:积分区域为叶轮双流道计算域。

                  表 3还表明,随着流量由 1.0Q 减小至 0.25Q,叶轮内由直接黏性耗散导致的能量损失 Δ VL显著
                                              d            d
              减小( Δ VL由 0.754W 下降至 0.21W),降幅超过 70%,其主要原因是小流量下叶轮近壁边区的速度梯
              度显著下降,对应的 P 减小(见图 11)。两种流量下,湍动能生成对应的能量损失 Δ TL变化则较小
                                   vis
              ( Δ TL由 0.871W 减小至 0.767W),下降幅度为 11.9%,总能量损失 Δ EL中 Δ TL的占比则由 53.6%提
                                                                                 2
                                                                                                —  5 9 1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