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2022年第53卷第6期
P. 14

图12  混凝土振捣过程参数分析





























                                        图13  振捣过程中表面图像人工评估及图像识别评估结果
               4.3  对比与讨论

               4.3.1  与人工振捣对比分析 采用相同型号的振捣棒(Φ100 mm,振动频率为150 Hz)作业,振捣机器人和
               人工作业的振捣效果定性对比如图14所示。其中,振捣机器人的振捣棒间距为60 cm。图14(a)和图14(c)
               分别为振捣机器人作业和人工作业,图14(b)和图14(d)为对应的效果。根据专家经验及规范评估,振捣结
               束后表面泛浆、无大气泡排出、粗骨料不显著下沉,表明振捣效果良好(如图14(b)和图14(d)所示)。相
               比于传统人工手持单根振捣棒作业,本文所研发的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潜在优势:(1)安全方面:振
               捣机器人系统作业避免了施工人员受到复杂环境下钢筋的潜在伤害,以及因接触振捣棒高频振动带
               来的影响;(2)质量方面:振捣机器人系统作业过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基于机器视觉对混凝土振
               捣过程进行智能识别,相比于人工主观评估方式,提高了质量保障率;(3)效率方面:振捣机器人系
               统同时采用3支振捣棒作业,作业效率更高,且长时间工作免受体力的约束,该优势在高寒高海拔环
               境下将更加明显。


                 —640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