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28
加(图 1)。经分析,广州市内涝问题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 1 广州市内涝点分布(2010、2020年)
1.1 气象与水文综合影响 广州市 超标 准 强降雨 频 发
(图 2),根据 1955—2010年降雨数据统计,广州中心城
区多年暴雨频次为 8.7d,多年平均暴雨贡献率 32.8%,
平均暴雨强度 79.5mm?d,近年来超强降雨呈现雨强更
大、频次更密、范围更广等特征。潮位顶 托愈 发严重,
珠江广州段最高潮位呈上升趋势,2005年以来出现了 4
次超珠江堤防设计标准(200年一遇)的高潮位。
1.2 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 随着城 市开 发 建设强 度 加
图 2 不同频次 1h与 24h降雨量统计分析
2
大,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由 2010年 952km 增至 2019年
2
2
1324km ,净增 372km 。近十年广州市地面不透水率由 20.18%增至 26.85%(图 3),不透水地面扩增
引起地面径流量增加,易引发内涝。
1.3 雨洪行蓄空间需进一步得到保障 全市河湖水面率 10.13%,总体水面率达标(图 4),但区域调
蓄能力不均衡,中北部地区水面率不足,南部河网地区水面率较大。其中,北部山水涵养区,山洪及
地质灾害多发,水生态敏感,河湖水面率 3.73%。中北部城镇水脉建设区,河流缺乏系统治理,洪涝
灾害多发,河湖水面率 7.51%。中部城市水廊修复区,既受北部山洪威胁、又受珠江洪潮顶托,排涝
形势严峻,河湖水面率 7%。中南部岭南水城风情区,受上游洪水和下游风暴潮威胁,防洪潮形势严
峻,河湖水面率 24.52%。南部滨海湿地保育区,水网纵横,地势相对低洼,风暴潮威胁,河湖水面率
55.02%。
高密度建成区缺乏足够的雨水滞蓄空间,骨干河流及一、二类河涌控制较好,但三类河涌、小支
涌等排水通道未纳入城市规划的控制和保护,其中 596条河涌未纳入城市规划管控,占主干河涌的
47%。在城市建设阶段,雨水行蓄空间和排水通道受到挤占,其所在流域的排水防涝能力锐减。由于
不透水面积大规模增加,峰值流量和总流量增大,对排涝系统造成极大冲击。
— 7 8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