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31
图 8 广州洼地分析图 图 9 广州市内涝风险区划图
表 2 内涝风险等级划分表
类别 不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
非洼地 较低风险( 0.4<F ≤0.6)
洼地深度<0.5m 中风险(0.6<F ≤0.8) 低风险
洼地 0.5m ≤洼地深度<1.5m 较高风险(0.8<F<1.0) (F ≤0.4)
洼地深度≥1.5m 高风险(F = 1.0 )
具有地势成片低洼,或严重内涝和中度内涝多发,或 受河 道高 水 位 影响 较大 等特 征。将 2010年和
2020年内涝点进行空间分析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除管网、施工影响、管理等原因形成的内涝点之
外,其他内涝点与划定的内涝易发风险区域一致性较高。
3 规划引领,刚性管控防洪排涝安全空间
广州市把划定内涝易发风险区域,作为开展风险治理和管控工作的抓手,全面落实 “规划引领、
管控约束和要素保障” 思想,将防洪排涝基础能力涉及的空间需求、竖向设计及设施布局作为城市建
设的刚性约束和城市安全的核心要素。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城乡洪涝风险控制线,优化城市空
间规划布局,合理划定和保护雨水行蓄的蓝绿空间 [13 - 15] ,为全面提升广州应对洪涝风险的能力,为打
造洪涝韧性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 1)推行生态的雨洪管理理念,合理划定蓝绿空间,加强行洪排水通道及蓄滞空间管控。在市级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目标和布局。全市划定生态管控区面
2
积 2680km ,占市域面积约 36%(图 12),划定 38条市级主干河流蓝线和 17座大中型水库保护线
(图 13),严格保护河湖水系、林地、草地、湿地、滨水空间、绿地、生态廊道等自然生态空间,保
留天然雨洪行洪通道和蓄滞洪区(图 14)。
在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落实河涌水系控制线,明确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空间
布局和总体规模。在用地实施层面,将需落实排水防涝设施的用地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
用地指标。
— 7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