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52

除了河道,还有坑塘。历史上大小坑塘洼地形成平原城市特有的麻面状的地貌。1949—1957年,
              河南省实施 “井+ 坑塘” 的农田水利灌溉,清丰县共挖蓄水坑塘 2660个,平均 6个坑塘?村,灌溉面
                                                            2
                              2
              积达到 1.95万 hm 。至 2020年清丰县占地 0.2hm 以上的坑塘数量约 98个,仅有历史上坑塘数量的
              3.7%。周口 1980—2020年间中心城区坑塘的数量和规模也大量减少(图 12)。
















                                        注:资料来自 《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6
                                      图 12 1980—2020年间周口中心城区坑塘的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水系和坑塘的退化消亡使历史形成的天然调蓄体系出现结构性的损毁。无视这一现象的代价是巨
              大的,不仅使平原城市的自调蓄能力消亡殆尽,更多的是类似周口市体育中心,其选址建设在积涝严
              重、本适于调蓄雨洪的低洼区域,导致城市中心区排水困难,内涝频繁。
              3.2.3 对城市管网的过度依赖,地表和地下排水结构体系不协同 目前城市普遍存在的雨污水管网问
              题非一日之功,亦非短期可解决。但管道只解决输送的问题,最终还是要排放至天然水体。在笔者负
              责的 《鹤壁东区水系规划与海绵城市规划》 的编制过程中,规划区域由西到东平均 3km,在规划区
              域中部的一条南北向人工河道阳明河是否应该接纳雨水问题上作了比较:①若阳明河不接纳雨水,整
              个区域雨水干管均向西排入刘洼河。管网模型显示,干管到刘洼河排口的顶标高低于地坪标高 8m以
              上,超负荷管道占比达到 38.98%(图 13—14)。②如果阳明河接纳雨水,发现在相同重现期 P = 2a情
              况下,超负荷管线仅有 2.1%,而且多为老城区现状管线,不但雨水干管的埋深减小,刘洼河的排水
              压力也可得以缓解(图 15)。可见,天然受纳水体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管网的输水效能。
                  城市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不协同还表现在调蓄水体对于本地涝水的不兼容                                     [29] 。郑州 “7·20” 大
                                          3
              雨,郑东新区总库容 2680万m 的龙湖作为引黄调蓄工程,未能接纳雨洪;濮阳马颊河上唯一的一个
              调蓄湖明月湖,仅接纳上游洪水,而未设雨水排口,导致出现 “近湖积涝” 的奇怪现象。

























                                       注:作者自绘,资料来自 《鹤壁东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
                                   图 13 鹤壁东区方中路设计雨水干管溢流情况(阳明河不接纳雨水情况下)

                     4
                —  8 0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