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53
注:作者自绘,资料来自 《鹤壁东区海绵城市 注:作者自绘,资料来自 《鹤壁东区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2021 专项规划》,2021
图 14 阳明河不接纳雨水情况下管网模型评估 图 15 阳明河接纳雨水情况下管网评估
4 基于历史水系修复的安全城水空间结构
4.1 中部地区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的机遇和困难 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随着我国流域河道治理、四水同
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系列行动的推进,流域性洪水对城市的威胁已基本得到控制。今天在双碳、
节能、生态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特色的除涝减灾体系,政策面已非常
清晰。
在城市建设上,流域防洪将区域性骨干河道治理基本完成;花园城市建设、城市绿地及绿道建设
正在形成分层级、贯通的海绵体系;5~15min生活圈、开放街区的建设,精细化管理,使绿地、滨水
环境有了更多的人、服务和经费。水绿不分家,提高生态品质的同时解决城市内涝,在社会意识方面
已达成共识。
文化上,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区域最集中。历史水系的恢复
将对地理、水文、考古、城市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机会。历史水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旦被发掘
和释放,其建设和维护的困难迎刃而解。
学科协同上任重道远。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目前分别属于水利学科和给排水学科,二者执行的规
划和设计规范差异很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中规定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P = 2~5a(现状绝大部
分城市的 P只有 1a);在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51222—2017)中,内涝防治的设计重现期为
20~30年一遇(中小城市)。在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 P = 1~2a 的情况下,如果按照 20年一遇的内涝
防治标准,其每小时的降雨量往往会超出市政雨水管渠的计算排水能力。
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度上存在盲区。目前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各层次的编制
均没有对历史水系的排查要求,也鲜见对易涝区的评估和论证要求。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时,也不要求
做积涝点的排查或内涝影响评价。
4.2 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天然水系,是在地形引导下自然形成的汇水体系,经过漫
长的冲刷后形成平衡状态,其水系尺度、方向、调蓄水量等是符合历史降雨和洪涝规律的。现代城市
建设改变了建成区下垫面状态和排水模式,历史水系在新的排水体系中的作用已改变,修复的必要性
— 8 0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