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73
研究建立了一维非线性压密释水模型模拟压密释水过程 [22,26] 。
含水层系统的压密释水过程是含水层骨架所受有效应力变化的过程。当深层地下水开采发生后,
承压水位开始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即孔隙水所能分担的应力减小,这部分应力将转移到土体骨
架,使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压缩多孔介质,引起含水层压密释水,地面发生沉降。含水层系统的地质
构造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将复杂的地层结构概化为一个多层含水层系统(图 2)。
弱透水层的非弹性压密释水量伴随承压水位的下降产生,可根据下式计算:
Q 非弹性 = S × Δ h × F (4)
kv
式中:S 为非弹性释水系数;Δ h为承压水位的变化,m。
kv
图 2 多层含水层系统压密释水概念模型
S 为表示弱透水层压密释水能力的参数,与土体的厚度、孔隙度、有效应力等相关,根据如下经
kv
验公式 [27] 计算:
S = S × b
S = { 0.434Cr (5)
kv
skv
c w
skv
σ ′(1 + e)
3
式中:S 为非弹性储水率;C为非弹性压缩指数;r为水的容重,kN?m ;b为弱透水层厚度,m;σ ′
skv
w
c
为由颗粒骨架承担的有效应力;e为孔隙比。
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弱透水层压缩变形,导致多孔介质孔隙度减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弱透水
层厚度、孔隙比等含水层参数的变化。核心参数变化根据下式 [27 - 28] 计算:
S × b 0
skv
Δ b = Δσ ′ (6)
r
w
Δ b
Δ e = (1 + e) × (7)
0
b
0
式中:Δ b为弱透水层厚度变化,m;b为弱透水层初始厚度,m;Δσ ′为有效应力变化量;Δ e为孔隙
0
比变化;e为初始孔隙比。
0
若假设总应力 σ不变,式(7)中有效应力的变化 Δσ ′为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即:
Δσ ′ = rΔ h (8)
w
2.1.3 可恢复超采量 超采量分为可恢复超采量和不可恢复超采量两类,根据地下水资源属性,浅层
地下水超采量和深层地下水弹性压密释水量为可恢复超采量,而深层地下水非弹性压密释水量属于不
可恢复超采量。因此,可恢复超采量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Q = Q + Q - Q (9)
可恢复 浅超 深超 非弹性
3
— 1 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