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75
表 1 各研究方法所需数据及来源
研究方法 所需数据 数据来源 时间
[30]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 1959、1984、2003
浅层地下水水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 [31] 2005—2017
浅层地下水
改进水位动态法 各地市水务局地下水位监测数据 2018—2019
超采量
u(图 4(a))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 [30] 1984—2003
H 生 (图 4(b)) 文献[29]
《中国地面沉降现状分布图》 [32] 截至 2015年
地面沉降法 M
基于 InSAR反演的 2016—2019年地面沉降量 2016—2019
深层地下水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 [30] 1970、1980
超采量 承压水位
数值模型法 各地市水务局地下水位监测数据 2018 —2019
水文地质参数 文献[33 - 34] 1980—2000
注:u等水文地质参数为阶段平均值。
(3)给水度主要受地下水水位变动带的岩性及层次结构的影响,同时埋深大小也会对同一岩性给
水度造成影响,给水度不仅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而且不同时期给水度也会发生变化。给水度的确定大
概分为 4种:①室内模拟试验及筒测法;②动态长观井资料反演法;③小区域地下水量均衡法;④在
单一含水层给水度基础上,结合钻孔资料确定综合给水度。受限于以上方法所需研究资料和数据缺
失,本研究仅考虑了给水度空间变化,暂未考虑时间上的变化,但考虑平均法则,研究采用了研究周
期的中间阶段 1984—2003年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计算总研究周期超采量。
(4)海河平原区与地下水位相关的生态问题较为复杂,垂向上相互叠加,纵向上变化多端。已有
研究 [29] 综合考虑了盐渍化、城镇建筑物安全、含水层调蓄能力、地表水体健康、海水入侵、植被健
康、地下水入渗补给能力等 7种生态问题对地下水位的需求,并绘制了海河平原区生态健康地下水位
恢复目标的上限埋深和下限埋深空间分布图,本研究引用该研究成果的水位下限埋深作为生态健康临
界埋深(图 4(b))。
图 4 海河平原区浅层给水度及生态健康临界埋深
(5)在非弹性压密释水量的模拟计算中,研究将海河平原区深层水区域划分为 26868个 2km×
2km网格,对每个网格进行单独的模拟计算。以 15d为变化步长,将 1970—2019年弱透水层压密释
水过程划分为 1176个过程。承压水位作为控制变量输入模型,为简化计算,对 1970—2019年的承压
3
— 1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