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80

3
                                  3
              计超采量为 756.1亿m (占比 46.5%)。海河平原区累计不可恢复超采量为 558.0亿m ,占总累计超采
                                                      3
              量 34.3%,累计可恢复超采量为 1066.6亿m ,占总累计超采量 65.7%。累计可恢复超采量中浅层可恢
                                                                          3
                                    3
              复的超采量为 868.5亿m (占比 81.4%),深层超采量为 198.1亿m (占比 18.6%)。
                  海河平原区的深、浅层和可恢复、不可恢复累计超采超采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其中各三级区深、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量占比如图 13(a)所示。漳卫河、大清河淀西、子牙河平原浅
              层超采量大于深层;大清河淀东、黑龙港及运东、北四河下游平原则是以超采深层为主;徒骇马颊
              河、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平原深层和浅层超采量占比基本一致。各三级区可恢复、不可恢复累计超采
              量占比如图 13(b)所示。可恢复超采量大于不可恢复的共计 6个三级平原区,包括大清河淀西、漳卫
              河、子牙河、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徒骇马颊河大清河淀东;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和北四河下游平原则
              不可恢复超采量更大。根据以上分析,海河平原区的深、浅层和可恢复、不可恢复累计超采超采量的
              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可结合不同区域超采情况进行分区治理。





















                                                图 13 各三级区累计超采量构成比例


              4 讨论


                  (1)传统水位动态法会产生 “假超采”。传统水位动态法(疏干体积法)单纯以评价期内的起止水
              位差计算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包含未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甚至有益影响的水位下降量。将基于改进水
              位动态法(简称 “改进法”)的计算结果与 “传统法” 进行对比(表 2)。 “改进法” 与 “传统法” 计算
              的浅层累计超采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但 “传统法” 比 “改进法” 计算结果偏大,累计超采量多
                      3
                                                3
              269.1亿m,多年平均超采量多 4.5亿m ?a。“传统法”未考虑生态环境的水位需求,其多计算的 269.1亿m                                   3
              超采量对于维持地下水生态健康是有利的或者无明显危害,是一种 “假超采”,对实际浅层超采量评
              价不够客观。

                                       表 2 传统水位动态法与改进水位动态法计算结果比较                                单位:亿m    3
                         滦河及冀东     大清河     大清河     子牙河     黑龙港     漳卫河     北四河     徒骇马     海河    全区域年平均
                          沿海诸河      淀西      淀东      平原     及运东     平原      下游      颊河     平原区       超采量
                 传统法
                            21.6   242.3    76.1   360.3    87.8   165.4    81.6   102.5   1137.6    19.0
               ( 1959—2019)
                 改进法
                            17.9   180.0    53.9   303.3    66.3   135.6    49.1   62.5    868.5     14.5
               (1959—2019)

                  (2)水文随机性对浅层超采量评价的影响。与浅层开采量年际变化(图 5(a))相比,基于改进水位
              动态法计算的浅层逐年超采量(图 7(a))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超采量年际变化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开采量的趋势性变化;水文周期的随机性变化;地下水补给条件的改变,包括形成的深厚包气带、显

                     4
                —  1 3 6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