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2023年第54卷第8期
P. 38

值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式(2)定义的颗粒之间的势函数规定                               表 1 文献中典型颗粒材料的参数 f取值
              了线段之间的最小间距仅与线段的长度和颗粒的形状有关,                                       材料               参数 f
              并没有考虑不同方向上的颗粒最小间距的差异。对于特殊的                                      理想球体             0.7654 [18]
              颗粒(如片状颗粒、非凸颗粒)的堆积,由于堆积体会存在显                                      粉砂              0.9583 [19]
              著的各向异性,因此式( 2)的势函数需要改进后才能考虑各
                                                                              石英砂              0.8726 [19]
              向异性显著的堆积体。
              2.2 颗粒材料堆积算法 图 2给出了计算颗粒材料最小孔隙比 e 的算法流
                                                                         min
              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可以用一层映射表示。
                                将颗粒的级配曲线的函数 M(d)映射成颗粒数目概率分
                  第一层映射 ! 1
              布函数 P (d)。不难根据级配的定义建立两者的联系                       [21]
                      3D
                                     dM(d)         d M  1 dM(d)
                                                                   ]
                                              V(d) ∫
                             P (d) =         [                   dd             (3)
                               3D
                                       dd          d m V(d) dd
              式中:V(d)为 粒 径 为 d的 颗 粒 体 积; d 和 d 分 别 为 试 样 的 最 小 和 最 大                    图 2 堆石料最大干密度
                                                         M
                                                    m
                                                                                            预测算法流程
              粒径。
                                通过式(1)将粒径数目的概率分布函数 P (d)映射为一维线段的长度分布函数
                  第二层映射 ! 2                                            3D
              P (L)。并根据概率分布函数 P (L)生成符合该分布的线段集合 L,L,…,L。本文生成符合概率
                                            1D
                                                                           1
                                                                               2
                                                                                       n
               1D
              密度 P (L)的一维线段集合时采用了舍选算法,其优势是可以数值上生成符合任意概率密度分布的随
                    1D
              机变量。为了使生成的线段数量足够具有代表性,已生成的线段集合 L,L,…,L 的频数统计与目
                                                                                           n
                                                                               1
                                                                                   2
              标分布 P (L)对比,直到每个长度区间内的差异小于 1%,则停止生成新的线段。
                      1D
                                将符合 P (L)分布的线段进行最优排列,线段的间距由式(2)的势函数确定。当
                  第三层映射 ! 3             1D
              线段集生成后,本文运用较高效的 “贪婪算法” 将 P (L)映射到最小孔隙比 e 空间。算法的主要优
                                                              1D
                                                                                      min
              点是将线段按照长度逆序插入,从而避免计算新插入的线段与所有已存在线段的势能。该算法可以总
              结为:
                  ( 1)将线段按照逆序标记为 L≥L≥L≥…≥L,并将线段将从长到短依此插入线段集;(2)设定
                                            1   2   3        n
              线段间的间隙集{g},间隙数量与线段的数目相同。随着第一条线段 L的插入,第一个间隙的长度为
                               i                                               1
              g= fL。为了插入线段 L,首先找到并删除已有的线段集中线段间的最大间隙 g ,则新插入的线段
               1    1                j                                                  max
              会带来两段孔隙,即 fL和 max[g - (1 + f)L,fL]。
                                   i         max       j    j
                  按照上述的最小孔隙比算法,最终颗粒体系的最小孔隙比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   g i
                                                       e =                                              (4)
                                                        min
                                                            ∑   L i
                  相应的堆石料最大干密度则可以根据最小孔隙比建立联系
                                                              G s
                                                           =                                            (5)
                                                        ρ max
                                                            1 + e
                                                                min
              式中 G为堆石料的颗粒比重。
                    s
              3 堆积算法的验证与应用
                  为了验证该堆积算法在预测不同级配堆石料最大干密度的合理性,本文选用了两组文献中的试验
              数据进行验证。
                  第一组用于验证的数据来自文献[ 16]的间断级配堆石料最大干密度试验,试验的级配通过在连续
              的基准级配基础上剔除某一粒径组的颗粒制备,其中连续的基准级配曲线由分形分布函数描述                                             [22]
                                                       P = (d?d ) 3 - D                                 (6)
                                                              M
              式中 D为级配的分形维数,试验中分别考虑了 D= 1.9,2.1,2.3和 2.5四种不同的基准级配,且针对

                —  9 2  —
                     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