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114

武  [29] 早期从理论上推导出通过水流因子计算冲积河流 D 的公式,得到较多资料的验证。显然可利用
                                                                 50
              这一造床流量下 D 与水力因子的量化关系,反求相应的河床比降 i,亦即:
                               50                                          0
                                                            4.9D m
                                                        i =                                            (10)
                                                         0
                                                             h
                                                              0
                  黄河水文站观测断面基本上都布置在一岸或两岸建有丁坝的河段上,其局部水头损失往往对水力
              能坡 I产生一定影响,故计算 I时除体现河床比降的主导影响外,还应考虑边岸局部水头损失的作用。
              按照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结果             [15] 和局部水头损失的表达形式,将其修正式近似表示为:
                                                              V 2
                                                        I = i +                                        (11)
                                                           0
                                                             2g Δ l
              式中 Δ l为流速水头对应的相对长度,应跟河槽宽度 B有关,参照河工模型对进口段长度 “宜在模型
                                                               c
              河段宽度 3~5倍”       [45] 的要求,取 Δ l = 4B,黄河下游宽河段,B一般为 2500m                  [46] ,可取 Δ l = 10km;
                                                                        c
                                                   c
              黄河下游两岸建有坝垛的窄河段,B一般为 500m,取 Δ l = 2000m ;艾山水文断面河宽 400m,左岸建
                                               c
              有坝垛,下游约 500m处有外山和井圈险工相对,形成著名的艾山卡口,高水位时壅水严重,所以艾
              山水文断面取 Δ l = 10km。黄河上、中游,渭河和长
              江为便于计算,暂均取 Δ l = 10km。
                  鉴于动床阻力与床沙的起动流速有关                  [39] ,参考
              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          [47] ,水深的指数为 0.2,若与
              谢才公式中原有 R的指数 0.5相加得 0.7,与上述资
              料分析确定的指数 α相同。鉴于涡团参数 c在 3.3
                                                       n
              节的分析中,发现 c与 n的相关关系较其他泥沙参
                                n
              数更为显著,再由式( 5)看出,c同 S或 S有直接关
                                            n
                                                v
              系,c可体现含沙量大小对流速梯度分布乃至水流
                   n
              能耗的作用。清水时 c为 0.15,可表示为 c ,本文
                                  n                  n0
              采用黄河下游 991组数据点绘出图 7。可看出 n与
                     1?3
              ( c?c ) 有较好关系。若将其考虑到计算中,则动                                  图 7 涡团参数与糙率的关系图
                   n0
                n
              床阻力公式可表示为:
                                                    2 .308         c  1?3
                                                                    n
                                                             1?10 1?2
                                                          0.7
                                                 n =     h D I    ( )                                  (12)
                                                             50
                                                      V            c
                                                                    n0
                  再将式(11)代入,即得多沙冲积河流的动床糙率计算公式为:
                                              2 .308      4.9D m  V 2  1?2  c  1?3
                                                                          n
                                                    0.7
                                           n =     h D 1?10 (   +    ) ( )                             (13)
                                                       50
                                                V           h    2g Δ l  c
                                                             0            n0
              4.2 动床阻力公式验证 采用 3119组实测数据验证资料信息见表 1。可看出,不仅选用了多沙河流
              资料,而且也选用了含沙量偏低的长江实测数据,使所选验证资料几乎囊括了各种水沙组合情况。
                  将第 1节中选择适用范围较广、无需试算、参数较易获取且已经大量资料验证的 7个综合阻力公
              式(见表 2),与本文公式一起进行验证。
                                            表 1 公式验证所用天然河流实测资料信息
                                            3
                                                            3
                  河段        资料组数         Q?(m ?s)     S?(kg?m )        h?m          V?(m?s)       D 50 ?mm
                 黄河上游         330       52.1~5130     0.04~31.6     1.08~5.50     0.29~2.09     0.03~8.65
                 黄河中游         345       34.5~5980     0.08~480      0.26~3.79     0.18~3.33     0.06~0.91
                 黄河下游         2139     23.1~14700     0.23~528      0.50~8.00     0.37~3.33     0.03~0.32
                 渭河下游         155       21.0~3180     0.31~721      0.45~4.14     0.34~2.79     0.03~0.71
                长江干支流         150      12.9~46600     0.01~4.42     0.85~18.7     0.07~2.79     0.07~0.30



                —  1 5 2 —
                     0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