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112

图 4 黄河下游各时期宽、窄河段 n分布图

              在水 库 拦 沙 期 n小 于 0.012和 0.01占 比 15.57%、
              9.02%,没有小于 0.008以下的 n。黄河下游宽河段
              和窄河段,在自然状况期时 n偏小。
              3.2 水面比降 J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 3.1节用到的
                             o
              资料,得到 n与 J关系见图 5所示。可看到,同一
                               o
              J值对应的 n范围很大,比如当 J为 0.2‰时,n分
                                             o
               o
              布在 0.0085~0.042范围内。n与 J的相关性较弱。
                                             o
              3.3 各参数间的关系分析 通过剖析目前在黄河有
              代表性的动床阻 力公 式,并考虑 水文 实测 资 料的内
              容,同时结合水流挟沙图形认为                [43] ,与糙率 n有关
                                                                            图 5 黄河下游 n与 J o 的关系
              的主要参 数 为 V、h、Fr、J、D 和 涡 团 参 数 c               [35]
                                        o   50             n
                                 ,两者均同流速梯度成反比             [33] )。其中 Fr是由 V、h计算的,可以视为 V、h结合
              (或浑水卡门常数 κ m
              的综合体代表。鉴于上述张罗号               [36] 采用造床流量下的 i开展黄河动床阻力计算取得了明显进展,本研
                                                                0
              究也应分析河床比降 i与 n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给出悬沙代表粒径 d 与各参数的相关关系。
                                  0                                                50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以上参数进行研究                       [44] 。相关性分析计算公式为:
                                                                              )]
                                                   cov (X,Y) E[(X - μ X )(Y - μ Y
                                         ρ (X,Y) =           =                                          (8)
                                                     σ X σ Y         σ X σ Y
              式中:X,Y均为变量;cov为协方差;E为数学期望。用 r表示样本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估算样本的
              协方差与标准差,表达式如下:
                                                     n
                                                             X)(Y -珔
                                                    ∑  (X -珔      i  Y)
                                                          i
                                                     i =1
                                            r =                                                         (9)
                                                  n          2   n          2
                                                 ∑
                                                                ∑
                                                                         Y)
                                                          X)
                                               槡     (X -珔    槡     (Y -珔
                                                                      i
                                                       i
                                                 i =1
                                                                 i =1
                     0
                —  1 5 0 —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