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39
“四定” 要素存在既竞争又协调的关系,共同构筑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总结其相互关系如下:
( 1)以 “人” 为本。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素,人均经济量代表整体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反映社
会发展水平;( 2)“人产” 相依。产业发展决定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制约满足发展目标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反映发展水平和综合用水效率;( 3)“地产” 相关。农业用水总量大、经济产出低,但关系
粮食安全、农村就业和社会安定,必须保障其最低需求;( 4)“人城” 一体。“城” 体现 “人” “产”
的发展状态,也体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层关系可以通过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规律识别。生活用水具有最高优先级,“城” 和 “人”
具有一致性,因而用水竞争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行业。行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指标、用水效率指标之间
通常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分析其变化趋势可以揭示产业变化和用水效率变化规律,为行业间竞争用
水关系分析提供依据。
考虑 “四定” 全口径分析需求,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生产行业,采用行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表征用
水效率,作为竞争用水依据。以产业规模为自变量,以用水结构为因变量,整理行业历史用水占比和
行业增加值占比系列,计算二者相关系数 r值,得到各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相关程度。r越大,表
示产业发展对水的依赖程度越高。相关分析公式如下:
n
∑ (x- 珋 i y)
x)(y- 珋
i
i =1
r = (2)
n 2 n 2
y)
∑
x)
槡 (x- 珋 ∑ (y- 珋
i
i
i =1
i =1
式中:x为第 i年的用水占比; 珋 年用水占比系列平均值;y为第 i年的行业增加值占比; 珋 行业
y为
x为
i i
增加值占比的平均值;n为资料系列年份总数。
当 r = 1时,表示产业占比 x与用水占比 y完全相关;当 r = 0时为完全独立;r ∈(0,0.3)时,为
微相关;r ∈[0.3,0.5)时,为低度相关;r ∈ [0.5,0.8)时,为显著相关;r ∈ [0.8,1)时,为高度
相关。
选择相关关系较强的产业类型,基于其产业占比变化规律,结合用水总量约束和 GDP总量预测,
优先确定产业增加值和用水区间,从而得到其单位产业增加值用水量。考虑相关性后的行业用水效率
计算如下:
W·x
i,j
i
e = (3)
i,j
G·y
i i,j
3
式中:e 为第 i分区第 j产业的用水效率,m ?万元;j = (1,2,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i,j
W、G分别为第 i分区的分配水量和 GDP;x 为第 i分区第 j产业的用水量占比;y 为第 i分区第 j产
i i i,j i,j
业的增加值占比。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行业发展与用水的协调关系。由于不同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用水效率差异较大,
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行业用水效率的相对变化值作分析。
3.2 引导准则 “四水四定” 是以水资源约束倒逼发展,需要将水作为动力因子,制定引导水量分配
的准则,驱动预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前者反映效率,在有限资源条件
下追求更高效益;后者反映公平,确保行业、区域发展均衡,避免差距过大。
根据 “四水四定” 目标,结合水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提出 “尊重现状、保障刚需、效率驱动、
区域均衡” 的水量分配引导准则。尊重现状是以已有水量分配方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用水
状况为基础;保障刚需是优先满足民生、国家战略和区域定位要求的行业发展用水;效率优先是保障
刚需后的水量按照产出效益最大进行分配;区域均衡是在满足前述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用水公平,缩小
区域发展差距。根据上述准则可确定两类用水需求。第一类是刚性需求,包括:( 1)居民生活用水;
( 2)基本生态环境用水;(3)优先保障的产业用水。第二类是一般需求,指刚性需求以外的产业用水。
由于后两项准则存在竞争关系,需要多目标协调优化,在保障刚需基础上满足一般需求。
根据上述准则分析水约束下的 “四定” 用水配置关系。生活用水通常占比不高,“定人” 的依据
— 1 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