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99

(工况 1)时,最薄弱坝段增加的损伤最大,其 K值最小,相比地震后其水压力超载能力降低了 24%;
              均匀分布的涌浪压力(工况 3)下坝体增加的损伤最小,相比地震后的水压力超载能力降低了 14%。
                  图 10为不同坝段顶部节点的顺河向位移时程曲                               表 4 地震后和不同涌浪工况后的
              线。涌浪作用下新增的损伤主要在坝体上游面的左                                       位移明显增加点对应的 K
              侧坝段,以及各坝段的建基面处,且考虑高度差和                             地震后 震后涌浪工况 1 震后涌浪工况 2 震后涌浪工况 3
              时间差时的涌浪压力分布(工况 1)下的左侧坝段损                            2.9      2.2          2.4         2.5
              伤增加最大,因此坝体的左侧坝段如坝段 5和坝段
              10的顺河向位移,考虑高度差和时间差(工况 1)时最大,仅考虑时间差(工况 2)次之,均匀分布(工
              况 3)最小;工况 1时存在 6.3s的时间差,由于涌浪先传播至左侧坝段,坝面的力是不均匀的,坝段
              26在涌浪作用的初始阶段会发生向上游的位移。分析损伤坝段(坝段 5)的坝顶节点的最大顺河向位
              移,考虑高度差和时间差(工况 1)时最大顺河向位移为 0.155m,仅考虑时间差(工况 2)时最大顺
              河向位移为 0.137m,均匀分布(工况 3)时最大顺河向位移为 0.137m。与均匀工况相比,工况 1增加
              了 13%,工况 2仅考虑了 3.8s的时间差,对最大顺河向位移几乎没有影响。
































                                             图 10 不同坝段顶点的顺河向位移时程曲线

                  表 5为地震作用和震后滑坡涌浪作用下的坝体损伤比和损伤比增量。由表可知:
                  (1)地震作用下和震后涌浪作用下坝体的下游面和建基面的损伤范围较大;震后涌浪增加的损伤
              范围主要在坝体上游面和建基面处,上游面损伤比增量较大,滑坡距坝体水平距离为 0.5km时能达到
              89.05%;震后涌浪对坝体下游面的影响很小。
                  (2)地震作用下和震后涌浪作用下,坝体建基面的损伤程度较大;震后涌浪对建基面处的损伤程
              度增大较多,尽管震后涌浪对坝体上游面的损伤范围增大较多,但是损伤值增加较小,上游面增加的
              损伤程度没有建基面处的大。
                  ( 3)对比震后三种滑坡涌浪工况,从损伤范围和考虑损伤程度的损伤范围两个角度分析,三种涌浪
              压力分布下的结果都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同时存在高度差和时间差的涌浪压力分布的结果(工况 1)最
              大;仅存在时间差的涌浪压力分布的结果(工况 2)次之;均匀分布的涌浪压力分布的结果(工况 3)最
              小。究其原因:拱坝作为近似对称的三维空间壳体结构,在设计时所考虑的水荷载在同一高程是相同
              的,工况 3中的均匀涌浪压力分布与其相似,拱效应发挥比较充分;而在工况 1中,31个坝段的涌浪
              存在 31m的高度差、存在 6.3s的时间差,即对于同一作用时刻,同一高程不同坝面的受力相差较大,

                                                                                                —  2 2 1 —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