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97
两种冲淤现象 [25] 。
图 3 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发生年数及占比
初步分析,不同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形成可能更多地受进入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影响。持续超
低含沙量过程易形成全线冲刷,相反持续超高含沙量过程易形成全线淤积;持续低含沙量过程可能会
造成上冲下淤、持续高含沙量过程可能会造成上淤下冲;而两边冲中间淤、两边淤中间冲及冲淤交替
等模式,则可能受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型河势等的共同影响。
2.3 主要冲淤模式 鉴于水库运行前后下游河道的冲淤分布在影响机理层面的差异,主要对三门峡水
库运行后的 1960—2021年共 62年内不同冲淤分布模式的特征进行统计,见表 2、图 4。
表 2 黄河下游河道不同冲淤分布模式的年冲淤量平均值(1960—2021年) 单位:亿 m 3
年冲淤量平均值
冲淤分布模式
小花段 花夹段 夹高段 高孙段 孙艾段 艾泺段 泺利段
冲淤交替 - 0.518 - 0.242 0.039 0.270 0 0.014 0.093
两边冲中间淤 - 0.509 - 0.475 - 0.249 - 0.105 - 0.001 - 0.051 - 0.290
全线冲刷 - 0.447 - 0.309 - 0.237 - 0.226 - 0.076 - 0.156 - 0.201
全线淤积 0.963 1.193 0.647 0.555 0.140 0.203 0.412
两边淤中间冲 0.461 0.340 0.195 0.176 0.044 0.053 0.158
上冲下淤 - 0.501 0.132 0.328 0.294 0.056 0.145 0.270
上淤下冲 0.655 0.490 0.446 0.080 - 0.031 - 0.156 - 0.138
图 4 不同冲淤分布模式的年冲淤量平均值(1960—2021年)
由图 4可知,冲淤交替模式年冲淤量平均值组成的柱状图是上冲下淤模式,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平
均值图是全线冲刷模式,两边淤中间冲模式平均值图是全线淤积模式,其他 4种模式平均值图则不改
变原有的分布模式。冲淤交替、两边冲中间淤、两边淤中间冲模式的年均冲淤效果与基本模式相同,
虽然这些模式本身复杂多变,在各水文年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但均可通过基本模式在局部河段的冲淤
调整得到,可看作是基本模式的变异。冲淤交替是上冲下淤模式的变异,可由后者部分河段冲淤转换
— 4 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