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101
淤量右偏分布;K = 0.985>0,分布集中程度与艾泺段较为接近。(4)偏态系数 SK及峰态系数 K不为
0,说明了各河段年冲淤量的分布均为非正态分布,产生非正态分布的原因在于黄河下游河道复杂的
冲淤特性。偏态系数 SK与峰态系数 K结合均值及方差,可得到关于冲淤量的分布函数,可用来估算
河段未来的冲淤分布情况。
3.2 各河段整体冲淤特征 根据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各水文年的冲淤量,统计得到黄河下游不同河段的
冲淤特征值,见表 3。绘制下游各河段冲淤发生年数占比及各河段累计冲淤量,见图 12、图 13。
表 3 黄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冲淤特征值
冲淤特征值 小花段 花夹段 夹高段 高孙段 孙艾段 艾泺段 泺利段
冲刷发生年数 40 39 35 31 33 32 34
淤积发生年数 30 31 35 39 37 38 36
冲刷发生年数占比 57.1% 55.7% 50.0% 44.3% 47.1% 45.7% 48.6%
淤积发生年数占比 42.9% 44.3% 50.0% 55.7% 52.9% 54.3% 51.4%
累计冲刷量?亿 m 3 - 20.85 - 16.92 - 9.48 - 6.71 - 1.90 - 4.36 - 7.40
累计淤积量?亿 m 3 20.91 23.15 20.33 17.42 3.72 4.91 9.60
累计冲刷量?累计淤积量 99.7% 73.1% 46.6% 38.5% 51.2% 88.8% 77.2%
累计冲刷量贡献率 30.83% 25.02% 14.02% 9.92% 2.81% 6.45% 10.94%
累计淤积量贡献率 20.90% 23.14% 20.32% 17.41% 3.72% 4.91% 9.60%
累计冲淤量?亿 m 3 0.06 6.23 10.85 10.72 1.81 0.55 2.19
累计冲淤量贡献率 0.19% 19.22% 33.48% 33.08% 5.58% 1.70% 6.76%
年均冲淤量?万 m 3 9 889 1550 1531 259 78 313
年均冲刷量?亿 m 3 - 0.52 - 0.43 - 0.27 - 0.22 - 0.06 - 0.14 - 0.22
3
年均淤积量?亿 m 0.70 0.75 0.58 0.45 0.10 0.13 0.27
年均冲刷量?年均淤积量 74.8% 58.1% 46.6% 48.4% 57.4% 105.5% 81.7%
图 12表明,黄河下游河道冲刷发生年数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而后趋于相对稳
定,淤积发生年数自下而上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逐渐增大而后趋于相对稳定。下游上段冲刷发生年数
大于淤积发生年数,下段淤积发生年数大于冲刷发生年数,但总体上二者的占比均在 50%附近波动,
这意味着对于各河段来说,冲淤次数整体上处于动态平衡,没有哪个河段的冲刷或淤积次数占绝对优
势,这也是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趋向性的重要表现。
图 12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发生年数占比(1952—2021年) 图 13 黄河下游累计冲淤量统计(1952—2021年)
3
3
由图 13可知,小花段累计淤积了 20.91亿 m ,累计冲刷了 20.85亿 m ,冲刷量与淤积量基本相
3
等,说明小花段经过 70年冲淤达到的累计效果为不冲不淤。累计淤积量,从花夹段 23.15亿 m 到孙
3
3
艾段 3.72亿 m 逐渐减小,而后再逐渐增大到泺利段 9.6亿 m ;累计冲刷量具有相同的演变趋势,从
3
3
3
花夹段 16.92亿 m 到孙艾段 1.9亿 m 逐渐减小,而后再逐渐增大到泺利段 7.4亿 m 。
累计冲刷量占累计淤积量的百分比从小花段的 99.7%减小到高孙段的 38.5%,而后增大到艾泺段
— 4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