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103
3.3 年冲淤量变化的趋势性与周期性 计算年冲淤量在不同时期的标准差,见表 4。
表 4 各河段及全下游年冲淤量的不同时间段标准差
时间段 小花段 花夹段 夹高段 高孙段 孙艾段 艾泺段 泺利段 全下游
1952—1959 0.446 0.421 0.802 0.622 0.118 0.126 0.247 1.583
1960—1985 1.040 1.148 0.791 0.537 0.125 0.216 0.512 3.482
1986—1999 0.532 0.766 0.389 0.276 0.064 0.139 0.196 1.499
2000 —2021 0.397 0.207 0.120 0.120 0.035 0.107 0.126 0.751
由表 4可知,与三门峡水库运行(1960年)后的冲淤量波动强度明显增大,小浪底水库运行(2000
年)后,冲淤量波动强度明显减小;孙艾段及艾泺段冲淤量波动强度最小,明显小于上下游河段。小
浪底运行后,冲淤量波动强度有随年份而逐渐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到河口附近又有所增
大。冲淤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虽然黄河下游河道在不同运用年份的冲淤分布多种多样,但在多年尺度下,又具有一定的分布规
律 [25 - 26,32]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后冲刷,冲刷后又淤积,然后再冲刷,如此反复,见表 5。说明虽然黄
河下游河道每年的冲淤都复杂多变,但在多年尺度下,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多年的冲淤交替
的表现来看,表现出 “冲久必淤、淤久必冲” 的周期特性。
表 5 黄河下游不同时期的冲淤特点
年份区间 冲淤特点 冲淤表现 备注
1952—1959 整体淤积 夹高段及高孙段淤积强度最大 自然淤积阶段
1960—1964 快速冲刷 小花段及花夹段冲刷强度最大 三门峡蓄水拦沙期
1965—1973 全线快速淤积 夹高段淤积强度最大 三门峡滞洪排沙期
1974—1980 整体淤积 仅小花段冲刷,其他河段缓慢淤积 三门峡蓄清排浑期
1981—1985 全线明显冲刷 花夹段冲刷强度最大,高艾段冲刷小 下游进入丰水少沙期
1986—1999 整体淤积 花夹段淤积强度最大 龙羊峡水库开始运用
2000—2021 整体冲刷 花夹段冲刷强度最大 小浪底开始运用
4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统计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各河段的累计冲淤量,见图 16。
图 16 小浪底运行前后的累计冲淤量比较
由图 16可知,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各河段累计淤积,运行后各河段累计冲刷,淤积主要集中在花
孙段,冲刷主要集中在小夹段。运行后,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花夹段冲走了前期淤积
泥沙的一半,但是夹高段、高孙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成左右,孙艾段也仅冲走了前期淤积量
— 4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