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98

得到;两边冲中间淤模式是全线冲刷模式的变异,可由后者部分河段由冲刷转变为淤积得到;两边淤
              中间冲模式是全线淤积模式的变异,可由后者部分河段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得到。基本模式的形成机理
              相对简单,如全线冲刷模式挟沙水流全程处于非饱和状态,冲淤量全程小于 0,非基本模式的形成机
              理则相对复杂,含沙量及冲淤的调整过程均更为复杂。总的来说,虽然沿程冲淤分布模式有 7种,但
              基本模式只有 4种,即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和上淤下冲。
                  由图 4还可发现,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
              荡性河段。全线冲刷时,冲刷量最大值在小花段;全线淤积时,淤积量最大值在花夹段;说明冲淤量
              最大值发生在距离水库较近的位置。全线冲刷及全线淤积时,各河段冲刷时的沙量远小于淤积时的沙
              量,说明冲刷的难度 要大 于淤 积 的 难 度,冲 淤 量 的 最 小 值 均 发 生 在 孙 艾 段,说 明 孙 艾 段 输 沙 能 力
              最弱。
              2.4 不同模式的分布年份 为描述各分布模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将各模式按占比大小排列依次赋标
              志码 1—7,冲淤交替为 1,两边冲中间淤为 2,全线冲刷为 3,全线淤积与两边冲中间淤占比相同,前
              者为基本模式在前为 4,后者为 5,上冲下淤为 6,上淤下冲为 7,绘制分布模式的历时变化过程,见
              图 5。非基本模式修正为基本模式后,分布模式的历时变化过程见图 6。
                  由图 5可知,除了 2000年后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及全线冲刷模式占优外,2000年前各分布模式的
              变化较为混乱,几乎无章可循。将非基本模式改为基本模式后,各模式的表现已较为清晰,由图 6可
              对 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沿程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进行描述:1953—1959年,以全线淤积及
              上冲下淤为主;1960—1985年,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几乎各占三分之一;1986—1999年,
              以全线淤积及上冲下淤模式为主;2000年后,全线冲刷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与传统的 1953—1985
              年的冲淤交替期、1986—1999年以淤积为主的持续淤积期,2000年后的以冲刷为主的持续冲刷期的
              冲淤阶段划分是一致的           [28] 。














                        图 5 沿程分布模式的历时变化过程                                 图 6 主要分布模式历时变化过程


              2.5 不同模式的冲淤贡献率 累计冲刷量为所有冲刷量之和,累计淤积量为所有淤积量之和,累计冲
              淤量为所有冲刷量与淤积量的代数和;累计冲刷量贡献率为本河段累计冲刷量与下游总的累计冲刷量
              之比,累计淤积量贡献率、累计冲淤量贡献率含义类似。绘制不同冲淤分布模式下的累积冲刷量、累
              积淤积量及累积冲淤量及各自贡献率,见图 7与图 8。
                                                           3
                                                                                                         3
                                                                                  3
                  1960—2021年黄河下游累积冲刷量 67.62亿 m ,累积淤积量 100.04亿 m ,累积冲淤量 32.42亿 m 。
              由图 7及图 8可知,两边冲中间淤、全线冲刷、冲淤交替三种模式的冲刷量依次为 - 24.26 、 - 18.16 、
                         3
              - 13.60亿 m ,对冲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 36.84%、27.58%、20.65%,三者贡献率之和达到约 85%。上
              冲下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接近 10%,上淤下冲及两边淤中间冲两种模式的贡献很小。全线淤积模式
              对冲刷量无贡献率,仅对淤积量有贡献率。两边冲中间淤模式贡献的冲刷量最大,其次为全线冲刷模
              式,二者贡献的总冲刷量超过 60%,为主要冲刷模式。
                                                                                       3
                  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达到 45.55%,淤积量为 36.13亿 m ;两边淤中间冲、上
              冲下淤、冲淤交替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均在 12%~16%之间,上淤下冲模式的贡献率为 8.57%,两
              边冲中间淤模式对淤积的贡献率很小约等于 3%。全线冲刷模式对淤积量无贡献率。


                     2
                —  4 7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