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2024年第55卷第5期
P. 68

4 案例研究


                  本文选用水布垭面板堆石坝为研究对象,坝
              体内设有 3个监测断面,本文选择如图 2所示的
              最大坝高断面( 0 + 212m)为研究对象,共计 38个
              测点,其中 31号测点因数据缺失不参与建模,19
              号、26号和 28号测点数据已失效,不参与指标
              计算。选取 2007.12.30—2014.10.30沉降数据为训
                                                                         图 2 最大坝高断面测点布置
              练集,2014.11.15—2015.10.30沉 降 数 据 为 测
              试集。
                  堆石坝变形受填筑、水压、时效等因素影响                     [28] 。本文以大坝蓄水后的变形预测为例,故不考虑填
              筑影响。采用上游水位 h表示水压因子,由于循环神经网络具有对时间序列数据的高阶拟合能力,故
              不考虑水压因子的高阶形式和历史值。时效因子在表征堆石料流变变形中发挥重要作用,常以 θ ?100
              和 ln( θ ?100)表示,其中 θ 是以监测起始日期为基准的相对天数。大坝变形监测数据中也蕴含了变形
              的发展演化规律,在历史值上逐步累积,故引入上一时步变形值 y 。因此,时序预测模型中输入特
                                                                           t - 1
              征为:
                                             {y ,h,( θ ?100),ln( θ ?100)}                              (13)
                                                t - 1  t       t          t
              4.1 变形数据漂移分析 采用 JS散度(Jensen - ShannonDivergence)              [29] 计算该断面测点变形序列尾部
              为期 1a的数据与历史数据间的分布差异,JS散度越接近 0,则两分布越相似;JS散度越大,则两分
              布差异 越 大。实 验计算 2014.11—2015.11数 据与如下 数 据分 布 间 的 JS散 度:① 2013.11—2015.11、
              ②2012.11—2015.11、③2011.11—2015.11、④2010.11—2015.11、⑤2009.11—2015.11、⑥2008.11—
              2015.11。该断面全测点计算结果如图 3所示,JS散度值均不为 0,随着离尾部时段更远的历史数据的
              加入,JS散度增大,表明序列尾部数据与历史数据分布差异明显,且随着历史时段增长,分布差异性
              逐步增大。因此,变形时序数据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存在数据漂移现象。
              4.2 测点相关性分析 测点相关性表现为监测序列间的相似程度,本文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Warping ,DTW)量化堆石坝测点间的相似度,DTW 距离越小,相似度越高                             [30] 。由于原始序列存
              在数值大小差异,需预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测点空间距离和 DTW 距离的样本点进行拟合以分析测
              点相关性(图 4)。测 点间 空 间 距 离 越 近,则 监 测 序 列 相 关 性 越 强,并 以 此 作 为 空 间 融 合 中 的 先 验
              知识。

















                    图 3 断面测点尾部数据与历史数据分布 JS散度                         图 4 测点相似度 DTW 距离与空间距离关系

              4.3 评价指标 针对不同测点数据存在的量级差异,本文采取单测点与多测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
                                                                                                   ^
              多测点指标中为消除量纲与数量级影响,采用相对值与归一化值两种计算方式。拟定 Y 、Y 、y 、
                                                                                                         i,t
                                                                                                    i,t
                                                                                               i,t
              ^ 分别为归一化前实测值和预测值、归一化后实测值和预测值。单测点指标由式(14)计算:
              y
               i,t
                —  5 6  —
                     8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