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2025年第56卷第1期
P. 118
在持续入侵南侧。 当地下坝相对长度设置为 0.4 时,
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地下坝长度的增加, 内
陆侧盐分质量逐渐减少, 海水入侵程度得到有效缓
解。 因此, 海水入侵防治效果与地下坝本身结构参数
设计密切相关。
3.1.2 抽咸注淡对地下坝内陆侧咸水体去除的影响 本
研究采用 250 mg∕L 氯离子等浓度线作为海水入侵发
生与否的判别依据, 以量化海水入侵区域面积。 如前
所述, 地下坝建设导致内陆侧滞留大量地下咸水体。
图 8 给出了仅有地下坝单一措施时咸淡水分界(绿色
虚线)。 为加快坝后咸水回退, 用抽水井群抽取地下
咸水, 一方面大量盐分被清除, 另一方面地下水的运 图 7 库区内盐分质量随地下坝设计长度的变化
移可进一步缩小海水入侵区域。 同时, 注水井群形成淡水帷幕, 防止北侧海水向南入侵, 注入的淡水
能够驱替并淡化地下咸水, 加速地下咸水体的排出。 为了探究不同抽注方式(抽注水强度及抽注水位
置)对海水入侵修复效果的影响, 本文结合地下坝布设等条件, 利用已构建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三种不
同抽咸注淡方式, 并量化了地下水库库区内残余咸水的清除效果。 本文同时采用地下坝内陆侧区域盐
分质量变化(蓝色柱状图)和海水入侵面积变化(红色虚线)双重指标来评估抽注方案的修复效果。
本研究选用 15 口抽水井和 11 口注水井进行井网设计, 各方案的抽注水位置主要考虑地下水埋藏
条件和盐度分布特征, 如图 8 所示。 工况 1 和工况 2 是在保持抽注水位置相同的条件下, 模拟了不同抽
注水强度对内陆侧咸水体去除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与未采取抽注措施之前相比, 工况 1 和工况 2 均能有
图 8 抽咸注淡对地下坝内陆侧咸水回退的影响
— 1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