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5年第56卷第1期
P. 27
对势” “偏联系数” “联系熵” “邻联系数” 这些伴随函数为主题开展检索, 进一步筛选水资源与相应
伴随函数的参考文献, 并进行关键词分析。 结果表明: 近年来水资源集对分析伴随函数中集对势和偏
联系数研究发展较快, 成果丰富; 减法集对势自 2018 年提出以来快速成为水资源集对分析的相对独
立分支, 目前已发展出半偏减法集对势、 热力学减法集对势等多种集对势方法; 偏联系数已发展出效
应全偏联系数、 半偏联系数等方法; 联系熵方法目前尚不成熟、 研究较少且相对独立; 邻联系数的研
究更少; 水资源集对分析伴随函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资源承载力、 旱灾风险、 地下水开采、 水质
等主题的综合评价、 趋势分析预测、 诊断识别等领域, 其中水资源承载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可见,
联系数伴随函数旨在处理联系数中的差异不确定性, 以定量刻画集对的关联属性, 实现同异反联系项
之间的相互转化; 集对势与偏联系数是当前联系数伴随函数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集对势与偏联系数等
耦合成新的伴随函数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等实际问题的广泛应用验证
中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完善和发展。
结合前述联系数伴随函数主要发展方向, 为不断深化对不同水资源集对关联属性的不确定性进行
客观承认、 系统描述、 定量刻画确定联系数、 构建相应的水资源集对分析方法的研究经验 [5] , 以下重
点从联系数同异反关系形成确定、 集对势、 偏联系数、 邻联系数、 联系熵及耦合伴随函数方面对水资
源集对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3.1 水资源集对联系数确定方法 联系数同异反关系的确定是定量集对分析的基础, 在水资源集对分
析方法研究中, 结合水资源变量及其对立关系 [29] , 联系数 a+bi+cj [5] 各分量主要有以下不同取值方式:
(1)针对离散统计数据的水资源变量, 可以统计水资源集对所包含的特征数, 从同、 异、 反三方
面进行分类统计, 例如黄河陕县站(三门峡西站)与长江宜昌站年径流量丰平枯关系分析、 年径流丰枯
分类 [31] 。
(2)有明确等级划分的水资源变量, 可将水资源及其相关影响因子的集对变量按其分级标准范围
进行等级划分, 用与等级数目相应元数的联系数进行集对分析 [30] 。 如径流量可分成特枯、 枯、 中、 丰
和特丰 5 级, 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分别按区间等分划分级别; 如果水资源样本值落在同一等级, 则记为
同 a, 与其相差 1 级为差异一, 记为 b , 相差 2 级为差异二, 记为 b , 相差 3 级为差异三, 记为 b ,
1 2 3
相差 3 级及以上为对立, 记为反 c, 据此可构建五元联系数来表达水资源变量的变化特征 [31] 。
(3)对于连续分布的水资源变量, 亦可根据水资源变量的临界变化特征用分段函数结构表征联系
数的同异反关系。 各评价指标样本和相应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构成一个集对。 如果样本的指标值落在
某个特定的评价等级内, 那么该样本与这一等级被视为同, 联系数取值为 1; 若指标值落在相隔等级,
就视为反, 联系数取值为-1; 若指标值落在相邻等级, 则视为异, 差异度系数 i 在[ -1, 1]区间取值
[27] 。 例如湖泊富营养化分级 [27] 、 水资源
变化, 越靠近同一等级, i 越接近 1, 反之, i 相应越接近-1
承载力分级 [15] 。 在五元或更多元的联系数中, 这样计算的单指标联系数在转化为隶属度及计算联系分
量时可能会出现多个零值问题, 文献[32] 提出取相隔两个及以上等级为反, 以缩短对立关系取值区
间、 减缓相邻两个等级的斜率, 进一步丰富样本值与评价等级标准间联系数的物理意义 [32] 。
(4)面向变量间作用关系对联系数同异反进行取值。 可将水资源变量与其相互联系的变量的某种
作用关系构建为一个评价指标, 与相应的评价等级标准构成集对, 将指标样本值处在某评价等级中、
落在相邻等级和相隔等级分别定义为同、 异、 反关系进行量化计算。 例如水资源总量 y 为因变量, 耕
i
地面积 x 、 人口数量 x 和第二产业 GDP x 等变量 x 为自变量, 运用基尼系数将两变量间的匹配关系 Z
1 2 3 j ij
(y-x 、 y-x 、 y-x )组成为评价指标, 构建新变量 Z 与基尼系数等级的集对, 实现各子区域水资源空
1 2 3 ij
间均衡的定量评价 [18] 。
3.2 水资源集对势方法 为度量联系数所反映的集对事件关联属性的整体发展联系趋势, 赵克勤 [5] 提
出用 a∕c 表征集对事件这种联系趋势。 目前集对势已发展出多种形式, 根据集对势表达式的结构差异
可分为除法集对势 [5] 、 指数集对势 [33] 、 减法集对势 [15] 等, 其主要差异对见如表 1。 可见, 除法集对
势、 指数集对势、 减法集对势三种形式的集对势围绕反映 2 个集合在指定问题背景下某种联系趋势的
基本内涵, 在集对势原定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除法集对势中未体现差异度项 bi 的影响, 且受 c≠0
—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