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7

开裂和卷曲过程。Preechawuttipong等         [16]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巴西圆盘实验中二维圆形黏性颗
              粒的内聚力对裂缝扩展方面的影响。Jia等                   [17]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高岭石空隙在高压水冲击下
              的微观变形和裂解过程。Tong等              [18] 将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蒙
              脱石的膨胀和收缩特性。Zhang等              [19] 在原子尺度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一般力场作用下干黏
              土裂缝形成的机理。虽然分子动力学方法应用于微观尺度土体干缩开裂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土体
              干缩的微观机制,更好地理解宏观尺度的裂纹扩展规律,但由于尺度的限制,很难直接用于大范围土
              体干缩开裂和卷曲问题的研究。
                  晶格弹簧模型( LatticeSpringModel)是在原子晶格模型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数值计算模型,可以消
              除原子尺度方法在大尺度结构分析中的困难。在 Vogel等                        [20] 建立的晶格弹簧模型中,土体被离散为由
              大量弹簧相连接的晶格点,当两个晶格点之间的应变超过临界阈值时,弹簧会发生断裂,此后不再对
              晶格网络内的能量分布产生影响;其采用高斯分布描述晶格临界应变的非均质性,通过弹簧长度的收
              缩变形反映水分的蒸发效应;并假设整个计算域的收缩变形是均匀的。Zhu等                                    [21] 认为高斯分布不足以
              反映土体特性的空间相关性,在 Vogel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学统计方法生成临界应变的随机场,
              除了高斯分布所包含的均值和方差等关键参数外,还引入了与空间相关的相关长度参数。在晶格弹簧
              模型中,晶格的位置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无序的。周期性的晶格使材料弹性属性产生方向上的
              依赖性。此外,周期性的晶格具有多种类型,单种晶格类型的相互作用力难以用到其他类型,也难以
              通过特定问题选择出合适的晶格类型。
                  物质点法(MaterialPointMethod,MPM)采用拉
              格朗日法进行空间离散,通过欧拉法对背景网格节
              点求解动量方程和计算空间导数,适用于土体的大
              变形分析     [22 - 24] 。最近,Tu等  [25] 将物质点法拓展应
              用于土体的干缩开裂问题,在所构建 的水 - 力 耦合
              模型中,采用菲克第二定律描述水分场的演化过程,
              引入饱和土的一种硬化策略处理塑性过程中的体积
                                                                        图 2 基于 MPM方法的土条干燥裂纹       [25]
              收缩和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体的水分
              散失、收缩、开裂和卷曲等过程的模拟;但在他们的结果中,由于黏性数值伪影的存在,裂纹表面存
              在大量的逸散粒子(图 2),此外,裂缝表面处理技术的不足也影响了裂缝形态的表现,使得在数值模
              拟中生成清晰的裂缝表面具有难度。
                                                                             [26]
                  离散元法( DiscreteElementMethod,DEM)于 1970年代由 Cundall 提出,是一种基于不连续性变
              形假设的显式求解数值计算方法。与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数值方法相比,离散元法在模拟非连续体运
              动的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很早便被 Cundall和 Strack发展到土力学相关领域                             [27] ,并在土体干缩开裂
              和卷曲问题上得到广泛应用。Peron等                [28] 首次将离散元法推广到水分干燥引起的土体开裂和卷曲分
              析,并采用 Youssoufi等      [29] 提出的胀缩颗粒离散元模型;该模型将黏性土离散为可以收缩的球形颗粒,
              颗粒半径与颗粒收缩参数和时间有关,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作用通过弹簧 - 阻尼器相关参数给定,
              随着水分的蒸发和颗粒半径的减小便反映了土体的体积变化。司马军等                                  [30 - 31] 在此基础上,采用胶结接
              触模型   [32] 描述黏土颗粒间的接触作用,当粒子间作用力达到胶结强度后,接触面发生剪切或张拉破
              坏,该模型还考虑了部分土体参数随水分含量的影响。但离散单元仅表示土颗粒团的特征,含水量只
              能通过体应变与含水率的经验公式间接反映,无法捕捉蒸发过程中水分迁移现象。随后一种紧密堆积
              离散元模型      [33] 被提出,该模型假设离散单元是土颗粒团、孔隙和孔隙水的集合,可以描述水分含量的
              演变过程。张晓宇等          [34]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体失水开裂和卷曲多场耦合分析的离散元数值模型,实
              现了蒸发条件下的水分传导过程。Le等                  [35] 进一步利用上述模型(图 3(a)),捕捉到了土盘干燥试验中
              复杂的网状裂纹分布模式(图 3(b)),分别讨论了蒸发强度、基底摩擦系数以及抗压强度等对土体干
              燥裂纹数量和分布的影响。Tran等               [36] 提出了一种包含水颗粒的离散元模型,水颗粒充斥在土颗粒间,
              通过水颗粒体积的减小以描述水分的损失,基于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捕捉到土层向上卷曲的现象,

                                                                                                —  1 4 7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